我昨天在外出中随意刷了一下朋友圈,看到吴孟达先生过世的信息刷屏时,心里“啊”地吼了一声。感觉是我的一个很亲近的人毫无征兆地永远离开了。

今天又看到网上曝光吴孟达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早上好”+3个拥抱的表情。我心里说了一句:“一个可爱乐观的老先生,离开了。”
接着,我脑海里就开始播放童年时候看过的吴孟达先生演过的片子。《逃学威龙》、《乌龙院》、《大话西游》,还有一个电视剧叫做《妙手神扑俏佳人》。
影片的画面历历在目,吴孟达先生的表情,还有当时传递给我的欢乐,通通回忆起来了。
大家都喜欢接近带给自己欢乐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有名气、地位。
这让我想起我的两位在15年前就过世的亲人,一位是我的外公,另一位是我的舅母。
外公让我体会到了“偏爱”,舅母让我体会到了陪伴别人时的一种成就感。
童年的时候,我家的硬件设施很差,外公每个周末都要我去他家过。以前不懂这叫偏爱,长大一点之后,母亲告诉我,外公有很多孙子、孙女,偏偏只愿意带我这个外孙女。
小时候,只知道周末去外公家就有好吃的了,还能洗澡,看电视,上网,以前常常和外公一起看凤凰卫视的政治新闻,我想换台到娱乐节目,他怕我吸收不良文化,总是百般阻挠。
母亲不愿意给我买电脑,怕我上网有网瘾,外公给我买,但叮嘱只能做完作业再上网。
外公还跑到很远的书店,给我买最新版本的汉语词典。
外公是个不乐意为了上位去疏通关系的人,但我小升初的时候,他主动提出要疏通关系帮我升到好的初中,虽然最后没成功。
这大抵就是偏爱的表现吧,不求回报,无私的爱,只要我开心,我外公就开心了,所以外公在的时候,我总是很安心,他好像就是我的靠山。
只是在我青春期的时候,外公就过世了,我就再也没有感受过偏爱了。
在我有记忆开始,舅母就已经是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舅父舅母和外公住在一起,所以我每个周末也会见到舅母。
家里的孩子,大人,见到舅母的时候,都会怯生生的。因为舅母瘦弱、干枯、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的样子很像实验室里的骷髅。
连舅母的女儿也很少愿意坐在她边上和她一起看一会儿电视。
每个周末,我会去陪舅母说说话,虽然她因为生病,说话的声音总是含糊不清,但我仍旧听得懂。
我们会给彼此猜脑经急转弯,氛围总是嘻嘻哈哈的。
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无爱人。所以我的舅母很孤独。
或许是缘分吧,我和舅母并没有血缘关系,只不过觉得投缘,磁场相和,也可能是因为我对舅母的怜爱,不舍得看着她老是一个人坐在那里,所以我会坐在她旁边,即使不说话,我也能体会到,舅母很高兴,很安慰。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这么做,我也能获得成就感吧。
我不知道吴孟达先生离世前是否遭遇过治疗的折磨,或许遭遇过了,但希望不是太痛苦。
因为我亲眼见过外公和舅母离世之前,生活不能自理时毫无尊严的样子。这种画面,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大概早就习以为常了。
但我始终觉得很虐,一个人这样活着还不如死去吧,喂食、擦身、换衣服、上厕所……都要看护工、保姆,甚至自己的子女、爱人的脸色。我觉得这应该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外公和舅母如果现在还活着,他们也会在朋友圈发“早上好”的,因为他们生前也是乐观和温暖的人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