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准备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课程的第九次过关作业,这几天我把课程内容从第一讲重新复习一遍,根据课程内容,我先复习了专业阅读部分的内容。
说到专业阅读,不过几个月的时间,我的脑海里已经想不出具体的内容。于是我赶紧翻开了第一讲和第二讲的笔记,又结合老师们整理的课程综述,一点点地回忆课程内容。接着我又拿出之前阅读的李镇西老师的著作《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和《重读陶行知》。翻开书,里面也有当初阅读时留下的笔记痕迹,或批注,或标注,当初读时也颇多感触。可是为什么短短几个月,再回忆这些内容,却是模模糊糊的,不甚清晰,只有再仔细翻看笔记才能回忆起陶行知先生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教育观点,但是零零散散,不成系统,这让我觉得困惑。如果找不到自己阅读中的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以后的专业阅读中我还是会遇见类似的困惑情境,以至于让我觉得阅读无力。我开始思索,寻找缘由。
根据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中学到的知识,我反思自己当初专业阅读的方式。我发现在阅读李镇西老师的两本著作时,我虽然也采用了划线批注的方式,但是都属于被动阅读、浅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没有很好地运用知性阅读的方式。我没有大量摘抄读书笔记,没有,思考梳理整本书的结构,没有及时通过微信打卡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更没有学会与书籍进行对话,没有很好地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命融合。因为不会很好地使用知性阅读的方式,导致我在阅读时理解力差。虽然整本书都读了,但是好像又都没有读透。
马增信老师在课程中曾说,读根本书籍时可以深挖一口井,掘井及泉。而我在读李镇西老师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和《重读陶行知》时,恰恰是犯了相反的问题。因为在课程之前对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两位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完全不了解,所以我在读这两本书时对他们的教育思想理解的就相对肤浅和狭隘很多,没有很好地建构起合理而完善的知识体系。如果想要好好地读透陶行知先生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我就必须以李镇西老师的课程和书籍为起点,好好阅读,同时再去深入细致地一本一本阅读陶行知先生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著,这样有助于在头脑中对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形成更完善的系统。
李镇西老师也提出,建议我们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著作时不要抱着功利心,企图立马学会具体的一招一式,立马见效。而是在阅读大教育家的著作时,被他们的教育思想所浸润,慢慢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想,然后慢慢地改变课堂,改变和学生的相处方式,最后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而我目前仿佛有两个概念体系,跟随新网师的学习,我接触到很多新的教育理论知识,认识到自己以往教育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想要改正。一到实际教育教学生活中,我还是会被旧的认知模式所左右。就像我学习了陶行知先生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很有感触,但是没有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有一种分离感。也就是很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并没有真正与自己的教育生活相融合,最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这还是回到前面的问题,我的阅读还处在浪漫时期,对书籍没有做到知性阅读。
因为知识结构和理解力受限,我对自己问题的分析是粗浅的,表面的。期待经过一次次这样的反思能有所提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