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琼
昨天收到儿子数学老师发来的消息,说儿子还不会十几减几的破十法计算,问我在家里有没有讲解给我听,我说没有。
数学老师说孩子举手了,说在家里给家长讲解了,而有同学说儿子没有讲解,数学老师就来问我。
我说前天是讲解了,昨天数学本上分解算式他分解的很快,也写对了,就没有要他讲解。
今早又想起要让他讲解一下,他的思维是拆解算式那种,不是竖式画图分解的样子,我觉察到自己不一定非要让他具体怎么来思考的,那样太狭窄了。
首先,他可以用拆解算式做对了,那么其他的他自然会学会,而不是一定要要求他怎么思考。
学校老师每次反映问题,说孩子书不会背(有几句不熟),算式不会分解(没有按照她要去的两种方式)。好像告诉家长这些,让家长质疑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力有问题,再或者被老师带来节奏的家长,会怀疑自己孩子的智商。
不熟也好,没有学全拆解方式,给孩子以时间和耐心,最关键的是,在细节上死磕是以小失大。
一个孩子他学习或思考的方式,细节处肯定有所不同,而十几减几的破十法不是一个多么精深的知识点,即便他当时不会,在生活中,常识下,他也能学会。
假如一味死磕他不会的,或跟老师家长思维方式不同的点,他只会越来越排斥,越来越挫败,然后觉得自己学不会,而讨厌数学。
记得杨绛先生在回忆她的童年《书香岁月--杨绛》一书中讲到,她小时候对拼音的四个声调一直弄不清楚,她的爸爸杨荫杭就没有强烈清除女儿的不足,只是在生活中偶尔问她某个字的发音声调,直到14岁左右,杨绛先生自然而然掌握了拼音的声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只要有学习兴趣,学会知识点,那是早晚的事,我们早一年参加工作,或是晚一年参加工作,又有什么损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