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奇葩说有个热门话题就是“感兴趣的工作总是 996,我该不该说 886 (再见)”,凭什么说“感兴趣”就一定就好,凭什么说 996 就不好,还有凭什么说 886 后会比原来更好?
今天一早随便翻翻手机,看到的就是这么一条,我不知道读者什么感受:
这么活下去,我的幸福在哪里?
以上两个场景看似不同,其实本质上都涉及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实的幸福?
谈起“幸福”,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幸福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更别说掌控幸福了。
马丁 · 塞利格曼[1] 很聪明,他不对幸福下定义,他只讨论幸福的特征和我们针对幸福认知的错误。看完他的《真实的幸福》,我从中找到了关于幸福的一些答案。
01 什么才是“真实”的幸福
相信我们都用过这种经典造句形式:“如果我有钱了,我就 ...”。
然后答案就会五花八门:
- 如果我有钱了,我就天天打游戏 / 打麻将 / 胡吃海喝 ...
- 如果我有钱了,我就周游世界
- 如果我有钱了,我就能全心地投入去写小说
从以上看,每个人心中的“幸福”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却很少去区分这些“幸福”到底有什么不同。
可以隐隐地发现,“天天打游戏”、“天天胡吃海喝”跟“全心地投入去写小说”是有区别的,但又说不太清楚。这里就会涉及到“愉悦”和“满意”的区别。
愉悦来自感官和情绪。包含狂喜、兴奋、舒适等感觉,天天打游戏、胡吃海喝、升职加薪、买新车、新房等产生的感觉都算是愉悦。愉悦不需要思考,自然就能感受;愉悦也不一定要有意义,注射毒品也可以达到愉悦状态;愉悦是短暂的,原因是因美食等导致的多巴胺分泌不可持续,且容易出现“享乐适应”的状况,例如连续三天有人给你一大盘小龙虾,你可能闻到小龙虾的味道都会想吐。
满意来自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美德,指主动做了其他的事情带来的感觉。如跟好友聊天、运动、写作、看书等。满意需要通过一种挑战达成,形成的感觉比较持久,必须能够通过认知理解,即无法通过毒品替代。
马丁 · 塞利格曼认为:
幸福必须可持久,才是真实的幸福幸福必须可持久,才是真实的幸福
有人在想,不断地实现短暂的愉悦是否就可以达到持久的幸福?如果执迷于暂时的愉悦,且在享乐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地、持续地加大要求,这就是一种病态,也就是“上瘾”。
本文要讨论的“幸福”是指满意这种可持久的幸福。
02 你能多大程度掌控幸福?
你是否认认同这样的观点:乐观的心态会产生幸福,从事兴趣的工作能产生幸福 ?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它存在一个因果悖论,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反过来的:我们可能是因为幸福了才乐观,是因为幸福了才对工作产生兴趣。
而有些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一个长达15年的对澳洲青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有幸福感的人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工作满意度比较高,薪水也比较高。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幸福感较强的人,更愿意选择有挑战的工作而不是轻松的工作。[2]
所以,我相信幸福是一种驱动力,她是我们人生各种挑战的动力源,对我们的人生极其重要。
那么,我们多大程度能掌控可持久的幸福?
马丁 · 塞利格曼研究过上百篇的研究报告,显示大约 50% 人格特质是由基因决定的。他还给出了持久幸福的公式[2]
幸福持久度(H) = 幸福的固定范围(S) + 生活的环境(C) + 自我可控的因素(V)
幸福的固定范围 S,是刻在基因中的幸福感受能力,这个能力确保不管经历了什么大喜大悲,时间长了,幸福感最终会回归到一个固定的范围,不同的人范围也不同,有人会傻傻的幸福,也有人郁郁寡欢,但这些都是天生的,无法改变。
生活的环境 C,是指客观外在的现实环境,如金钱、地位、成就、所在地、健康、民族、信仰等,这些环境有些难以改变,有些改变了仅对幸福有很少的影响。
自我可控的因素V,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更强调心理的主观体验,也就是你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主观看法,而不依赖外界的因素。
我们看到:坏消息是我们的幸福 50% 是基因决定的,好消息是我们还有 50% 可以自己掌控!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更容易理解以下几种情况:
-
抑郁的人中乐透大奖后,依然抑郁。这是 S 的因素在起作用。
-
金钱、地位、权力买不到幸福。这是 C 的因素,研究表明:人均国民收入达到 8000 美元以上的地区,金钱和幸福的关系就不明显了;福布斯前 100 名,只比普通美国人幸福一点点。我们经常见到很多人,越是追求金钱、地位,就越痛苦、越不幸福。
-
健康竟然与幸福关联不大。健康也是 C 的因素,除了极端痛苦的健康问题外,健康与幸福并没有明显相关,因车祸导致半身不遂的人,在截肢那一刻,都会认为人生到了尽头,意外后八周内,积极情绪就开始超越消极情绪,几年后他们的幸福指数已十分接近他们原来的水平。[2]
以上的 S、C、V 非常类似我们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无法改变,地利可遇而不可求,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重点放到我们能控制的“人和”这个因素上。
03 如何掌控幸福
“干活轻松工资高”,或许这就是众多人心中的幸福吧,不过大多数人都知道这种幸福是并不存在。
为了利用好我们可控的 V 因素,我这里根据马丁 · 塞利格曼的观点总结了 5 条掌控幸福的要点:
1、从理念出发,认识“行为主义”的局限性
简单地说,行为心理学就是认为根据刺激-反应的循环,就可以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例如传统的企业管理认为给奖金就有人拼命干活,有大棒,人就不会偷懒。
但后来发现还有“习得性无助”[4]这样的问题,证明有些状态并不是受刺激就可以改变。现代的管理也证明,简单的胡萝卜加大棒模式越来越不奏效。而人的主观思想、情绪、认知在工作中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你是否幸福与你如何主观认知有很大的关系。
幸福是主观认知的结果2、从结构出发,构建幸福感的元素
实现幸福人生应具有5个元素(PERMA)[3], 即:
要有积极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
要投入(engagement)
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
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
要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
如果你在工作中,总是被老板或上级一步步逼着走,工作乐趣很快消失,被迫 996 后满腹牢骚,你就要注意了,相信你在工作中却少了多个幸福元素。
我们什么时候工作最开心? 就是老板给了一定的自主空间,自己在主动挑战困难并找到意义。
3、面对过去,养成感恩的习惯
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但却能造成很大的情绪影响,这些情绪,都是由主观的思维和解释启动的。
养成感恩和宽恕的习惯是一个很好的应对方式。
- 过去失败的事情,通过感恩从此学到了经验;
- 过去平常的关系,会因感恩而变得不寻常;
- 过去对你伤害的人,宽恕能让你释怀
随时都能够列出长长感恩清单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会比较高。
4、面对未来,学会乐观的心态
拒绝消极事件,对未来形成乐观、希望自信的心态,可以在两个维度上做文章:
拒绝永久性:很多不幸福是因为总把坏事当成永远,例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想到以后都没希望了。我们可以想想未来 1 年后、5年后甚至更长还会因为这件事生气吗?
拒绝普遍性:不幸福的人容易把消极事件归结于普遍性原因,给消极事件定义特定环境和条件,就容易减少消极情绪。如“我就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消除普遍性后,可以改为“ A 君昨天很讨厌我”。
5、面对当下,搭建“满意”系统,找到属于你的“心流”
愉悦过度容易造成上瘾等问题,所以在愉悦方面要做的是管理,例如避免习惯化、提升品位。
而搭建满意系统是我们幸福的关键,这不得不再次提起“心流”,心流是早就存在,但心理学家 希斯赞特米哈伊 花了 25 年才“发现”的最优体验,这里不再解释心流,但是心流一定是这个“满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满意系统的要素包括:明确自己的优势、找到挑战性的活动、明确目标和意义、全身心投入,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控制、忘我和时间停滞,享受心流。
心流是“满意系统”的关键如果说愉悦是消费我们的幸福指数,那么满意的心流体验则是在构建未来的心理资本,是投资幸福指数的过程!虽然打造满意系统需要努力,为投资幸福的过程而付出,我认为值得。
04 放弃容易得到的“愉悦”,追求比较费力的“满意”
幸福在于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在投入满意系统打造的心流体验中,发现我们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当你觉得生活不幸,觉得世界欠你一个幸福时,可以看看那些身残志坚的人,或许你是在欠世界一份努力。
职场中,如果你没有找到你的“满意系统”,那么,无论是 996,还是 955,甚至直接 886,你都很难找到幸福。
所以我们关注的不是“996”,而是要找到那个“费力的满意”在哪里。当你构建起满意系统,则是谁拦着我 996 我跟谁急的状态!
幸福到来这一刻,无论 996 还是 886 ,I don't care有位同事辞职说要创业搞“幸福产业”,他认为现实中充满着不幸,而幸福的时刻又非常短暂,希望每个人都能记录自己的幸福瞬间,让幸福的感觉长存。
但我一直觉得,打造“费力”的满意系统是幸福的关键,我给他这么一句:“罗胖贩卖焦虑,都赚得盆满钵满,有什么理由贩卖幸福的,不赚钱呢?” 。希望他能成功,也希望他能感受到因这个创业过程中的满意而产生的幸福。
幸福,不是你刻意追求就有的,只有你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的满意系统,找到自己的意义,那么幸福会悄悄来到!这一刻,无论 996 还是 886 ,I don't care.
--- END ---
注释:
[1] 马丁 · 塞利格曼,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APA 终身成就奖,积累了几十年的积极心理学案例研究,著有《真实的幸福》、《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等
[2] 《真实的幸福》,马丁 · 塞利格曼,提到了相关的研究
[3] 《持续的幸福》,马丁 · 塞利格曼
[4] “习得性无助”:马丁 · 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