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的价格

作者: 铁篱笆 | 来源:发表于2020-06-04 08:43 被阅读0次

            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放开,每件商品都开始拥有自主定价权,慢慢地价格就像魔法一样,要给所有东西都打上标签,价格也似乎成了所有东西进行比较的唯一标准。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生张华为救掏粪老农而牺牲的新闻,曾引发社会的激烈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为了救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到底值不值?

            其实认为大学生的行为不值的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背后都隐含着一个大前提,即大学生和掏粪老人各有一个价格,而他们的价格并不对等。

            在尤风伟的《水墨》中画家坧泉和学生卜莲有一段对话,讨论的是做慈善的合理性问题。卜莲认为:凡事有个限度,比方说做慈善,量力而行就合理,裸捐便不合理。亿万富翁捐一千万合理,穷人把仅有的一百元捐出去便不合理。又举电视上的一则报道为例,说一独居拾荒老人,住地下室,吃冷饭,将全部辛苦钱捐献于人,便不合理。最后还因此质疑媒体评选老人为道德模范,可媒体自己却并不积极捐款。

            小说《水墨》的一开始,原本默默无闻的山水画家坧泉,因自己的几幅画在晾晒时被物业的清洁工老邱顺手牵羊,学生东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报了警。然后机缘巧合,坧泉的画作被警局从北京请来的专业鉴定师中国美协副主席慧眼识中,决定推一推坧泉,坧泉丢失的画作画值将因此而直线上升,本人也将“出大名,发大财”。但同时由于涉案金额增加,老邱可能会判重刑,本来家境就困难的老邱一家,将更加雪上加霜。坧泉想放弃出名的机会,以挽救老邱一家,学生卜莲过来相劝,于是就有了上面的讨论。

            卜莲的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却又有漏洞,即所谓的合理的标准是什么?是个人收入多少吗?

            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自愿的,而是实在外力的强制下去做某件事,那就要考虑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

            但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是完全处于自愿,我觉得所谓的合理与否,都只是置身事外的吃瓜群众的标准而已,作为参与者自己,他决定做与不做某事的唯一标准,就是他的心。

            在立夏的小说《英雄》中,讲一个英雄为了救战友,右手被手榴弹炸掉了两根手指。退役后,由于是农村户口且身有残疾,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摆地摊时,当城里的小孩子看见他只有三个手指的右手时,直吓得大哭。

            从吃瓜群众的视角看,相对于失去的手指,社会对他的回报一定是不合理的。出于对过往教训的总结,他下次就不会再做见义勇为的事了。但是在一次乘坐公交车去城里的路上,当有人持刀抢劫一个乘客时,他依然选择了挺身而出,甚至因为被歹徒刺伤,流血过多而牺牲了生命。

            在他站出来来,阻止歹徒的那一刻,他是否在脑海里计算过值与不值?

            在《水墨》中,老邱所在村上的学校里有一个王老师,当听说老邱因偷拿别人的画,可能要做牢时,就提出拿自己的两幅画去顶替。坧泉看到两幅画时,心里大受冲击,一个普通乡村老师的画作竟远在自己之上。后来,坧泉出了大名,发了大财,还当了市美协副主席,就邀请王老师来市美协开会,并希望借此机会也能像别人推自己一样,也把王老师推出来,让他也“出大名,发大财”。但王老师拒绝了,理由只是家里正在扎大棚,忙。

            故事的结尾很耐人寻味,名和利都有价格,但只有把他放在心上的人才会在意。而如果你不把他放在心上,它就一文不值。市场经济好像万物都可用价格去衡量,但那只是“好像”,而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因为人心的价值永远难用价格来衡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心的价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eb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