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被36氪《人到中年,职场半坡》的10万+文章刷屏了,作为一个见识过几轮风起云落的人,我读完之后,对文中几段话感触很深:
失业了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20多岁失业大不了啃老去。现在不是你啃老,是老来啃你。离开高德的前一年,方勇买了学区房。离开高德后,这笔钱成了问题。方勇认为,这是中国中产阶级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一旦出现一些变故,一下就跌到底层。”
“你接受你不再上升,接受你下降,发现你人生的顶点已经走完了,开始走下坡路了。这非常可怕。”方勇说,“我希望我永远在上坡。到了顶点,第二天我就死了。”
我在投行几年的运气是真不算好。2011年下半年我加入矿业组时还是行业的高峰期,没投产的公司也可以根据《第18章》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一批批公司敲锣打鼓上市,好不红火。
从2012年开始,行业随着煤价一路下跌每况愈下。几年之间我亲眼目睹,几乎所有银行曾经鼎盛的矿业组,都从三四十人的大团队到十几人,再到0。
我记得初入行时陪一位新上任的领导开会,他意气风发地对我讲职业宏图规划,笑着说:
“我现在就等咱们老板这一两年升到Global Head,我就可以接替他的亚洲一把手位置啦!”
他自豪的告诉我:他老婆从来没有工作过,带孩子之余正在读艺术学的博士。所以“我这次出差国内,还顺便买了两幅超贵的油画带回去送老婆。”
最后一次见到他是2015年左右,他还是努力保持着微笑和热情。吃饭的时候他对我说,他知道上面的老板岌岌可危,他自己也随时准备着被裁。
“不知道我这么高职位,还能去什么地方呢?不过还好我们还有不少积蓄,顶一阵没问题。而且我老婆也同意出来找工作了,她应该能在大学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吧!”
那次开会之后,他果然走了,从就任到离开不足一年半。
在投行短短五年,我就经历了三次政治人事的巨大且彻底的变动。因此我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清醒地知道:
永远不能靠老板、靠公司和靠行业,因为老板会走,行业会转风向,甚至公司都会倒。我能靠一辈子的,只有自己的能力、对市场的敏感、和大方向的选择。
那么那些在职场半坡离开的人,结果大多不好吗?
我的第一个老板是个哈佛毕业的资深投行家老D。老D能力很强,但是中高层确实不易做,在我刚入职不久就被政治斗争裁掉了,去了另一家投行几年之后之后又被迫离开。
老D是一个非常豁达乐观和喜欢交朋友的人,再次离开后没有选择重新就业,而是通过十几年积累的人脉和经验,以自己名义做为独立顾问来和原来的客户同行合作,比在大公司工作方式更灵活、机会更多,赚的钱都是自己的了。
老D聊天时候和我说:
风口确实变的越来越快,但是如果有足够的敏感度、灵活度和广泛的技能经验,你是可以跟着风口去辗转腾挪的。
创业或者去机制灵活的小企业,虽然暂时收入会低一些,可能机会和前景会更好。
36氪的文章说,这一代人最大的危机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只来源于工作和职位吗?我认为并不是。
从线性的思维转向多维度思维,深入探索一份本职工作以外的更多机会和更大意义,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效的应对“职场半坡”方式。
文章开始提到那位离开的老板,最近全家搬回了澳洲,也找到了不错的新工作。我和他还有社交网络的联系,他说最近终于有时间读书和陪孩子们了,正在对之前的半辈子复盘,感觉很好。
在很多人眼里我也许错过了投行的风口,但是赶上了保险和财富管理的风口。说实在的,一辈子这么长,你赶上多少和错过多少机会,数的过来吗?起起伏伏之后再回头看看,我一直不变的成就感和职位和收入毫无关系,而是我一路所分享的经验和想法真实的帮助了那么多人的事业,也鼓励了那么多读者。
感慨之余,最后说一句最近我感悟很深的心里话:
能得到多少、能走到多高很重要,但是回头看看自己能做什么、能给出去多少,我觉得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