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之够爱一个人”,从前我们用纸笔书写的信笺,悠悠地邮寄给TA;从前我们手捧书卷,在暖黄的光晕下享受夜晚的静谧和怡然。
当互联网的便利越来越快捷,当生活的节奏让我们小跑着不停歇,我们渐渐地察觉生活中似乎少了些诗和远方的意味。于是回忆起我们的“古典”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韵味,盼望着它们走进我们的现代生活。
前段时间,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时”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在朋友圈很是圈粉,“有多久,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节目组的问话引起了好多人的共鸣,也引发了大家很多的期待。果然节目组没有让人失望。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绚丽的灯光,只有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流入心田,滋润心灵。书信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充盈了纯粹的感情,作为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都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挚;而字如其人,字迹也印刻了写信人的性情,见信如晤,读信人见字便能想到对方写信时的表情。这样通过字迹和字里行间的感情便跃然纸上,纯粹和真实,怎不让人喜欢。
怀念的不止你我,但能把这种方式融入现在生活中更让人眼前一亮。近期毕业季,一对母子分外引人注意。他们不仅一起毕业,求学期间的书信往来更是让人感触颇深。大学四年,他们坚持用家书互相勉励互相关怀。一开始母亲也是担心寄信麻烦,不如手机便利,但是在儿子的坚持和书信美的感染下,坚持了下来。于是留下了一封封非常有意义的家书。相比手机通讯的快捷,家书多了可以触摸、可以保存的更深沉的感情。
为了让诗和远方的回忆重新焕发时代的生命色彩,不只是个人,国家也在努力。今年的“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日”,北京博物院采用“让龙袍亮起来”、“让瓷母时尚起来”等一系列时尚活动,成功地吸引很多人走进传统文化的记忆。让我们欣喜地感叹:“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故宫”,它既是“感觉自己萌萌哒”的雍正皇帝表情包,也是纪录片里技艺精湛、自得其乐的大国工匠。在古老威严的同时,也能在互联网上主打造物之美,还时不时和微博粉丝互动卖萌,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其实,这些美的回忆也是一个生命体,只有跟人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才能不断融入现代生活。一方面这些美的文化回忆应继续用大气的姿态包容现代年轻的方式,让自己和新文化新方式多交流结合,促进自身创新与再生;一方面作为个人,我们除了用回忆纪念,更多的是要多动脑筋,把它们化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继续享受它们的美,也让诗和远方的回忆焕发时代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