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

作者: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 来源:发表于2021-01-04 21:06 被阅读0次

    爱屋及乌、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些词语经常从我们的口中蹦出来。仔细深究一下,这些词语背后共同蕴含着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叫共情。许多时候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一个深层原因就是“共情”这个能很好润泽情感的好东东没有像流水一样将在双方之间流动,毕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因此听读了《共情的力量》这本书(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我觉得必须摘录其中特别有感触的内容,再融入自己的体悟,才能记得住更多的精彩和精华,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呢。

    共情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原指人们把自己的心灵感受主动投射到所看到的事物上。后来,这个概念被转用到了心理学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共情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定义:就是能够深入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主动用当事人的眼光、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但同时又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还是自己。

    ***共情的优势

    共情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一个能够共情他人的人,势必能很好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这样的倾听,有助于我们了解真实的自己,在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时候,避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从而做出更恰当的选择。共情也有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共情,就是在践行人比事重要,关系比问题重要的态度。

    读到这里我就想到自己,平日里难免会有情绪低落时,偶尔有负罪感的时候,对待自家的孩子容易犯“一言堂”的坏毛病,对班级里边的孩子缺乏足够的耐心,“无条件的爱”这句话说着容易做着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共情能力差。

    ***共情的解读

    在商言商、三句话不离本行,作为一个经常跟孩子打交道的人,自己解读共情当然还是以孩子为出发点,这一个很有必要。

    共情就是换位思考,能从对方角度为对方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尊重对方。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在共情中父母降低了自己的年龄,放低了自己的身段和姿态,有助于走进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给孩子足够的信赖感。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被认同、被相信、被心赏,让孩子内心接收你,愿意告诉你所有的话。关系好了,什么话都好说,在共情的基础上,再和孩子讨 论错在哪里,犯错的原因,怎么改正,就容易解决问题了。

    第一,共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人。
    第二,共情的经典表达是“我不知道,所以我想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三,共情以倾听为主。
    第四,共情需要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共情允许人们保持不同立场。

    ***共情的生理基础

    共情能力的发展和大脑的两个部分有关:一个是杏仁核,也叫情绪脑,这是脑部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能够产生各种情感并储存记忆。另外一个叫思维脑。在漫长的时间里,动物大脑的神经回路主要由杏仁核控制,情绪脑和思维脑相互合作,让我们既能保有情绪,又能体验情绪,并且发展出一些愉悦、关爱、利他等积极的情绪反应。

    共情能力就是情绪脑和思维脑两者相互配合的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两类心理疾病的患者,共情能力天生比较弱,他们分别是自闭症患者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自闭症患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部世界没有兴趣,而反社会人格对他人则非常冷血、残酷。事实上,这都和他们的大脑功能发育不足以及病变有关。

    这个内容比较专业化,不在我个人的擅长范围,不过想想班里边的孩子也可能会有一些特别内向的,从小到大得到来自于父母的关注、关爱本来就稀少得可怜,又因为个人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稍微欠缺,一直处在学习这个队梯的末端,自然也得不到更多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照,久而久之这部分孩子应该对周围人的共情能力就有点差了,这应该是未来自己多投入精力的对象啦。

    ***共情式倾听

    在不少家庭中亲子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偶尔的沟通交流,可能也是以吵架收场,为什么呢?我相信不管是子女还是父母,话题开始时一定也是想平心静气的和对方交流。

    我们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天气骤冷,妈妈提前把厚衣服给孩子准备好,结果孩子临出门时依然“要风度不要温度”的离开,是开始了下面的沟通——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天气冷要穿厚衣服,回来!把这件外套穿上。

    ——妈没事儿,我不冷。

    ——我再说一遍,回来!穿上!

    ——哎呀,你烦不烦呀,不穿了,我得赶紧走了。

    ——咦,你个小东西,不是好歹,冻死你算了。

    ——冻死我也不关你的事儿

    ……………

    上面这段对话中的妈妈,明显的就是带着个人倾向性(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天冷要穿衣服)的和孩子沟通,效果显而易见,娘俩又为穿衣服这一件小事闹崩了。

    与“倾向性倾听”相反的,是“共情式倾听”。所谓“共情式倾听”就是抛开自己,给别人充分的机会去表达他的想法和感受,不去控制和引导交流。共情式倾听,是我们抵达共情的最重要途径。

    那“共情式倾听”该怎么开展呢?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抛开自己。怎么做到呢?

    抛开自己,首先就要不评断,不给人贴标签,不搞简单分类。不管你对这个人的过去有多了解,不管你对这件事有多熟悉,你都没办法确定当下、此刻这个人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真正共情的态度是:我们相信人是会不断改变的,生活是会流动的,所以,我们没有基于过往下判断的权利。
    其次,抛开自己还要求我们不要随便做自我暴露。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常常会进入“比惨”模式,比如“哎呀,你这个情况我也有过,我跟你说,我当初比你更痛苦……”。

    我们平日里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让自己做了双方互动交流的主导者和支配者。免不了就要给对方下定论或评价。很遗憾,大多数情况下你的定论和评价几乎是踩着对方的尾巴,眨眼间对方就炸毛了。

    第二步,让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怎么做才算是让对方充分表达呢?
    首先,尽量使用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把选择和权力给到被问的人,这不仅能让你了解更多信息,也能让对方更深入地思索自己的问题。
    其次,不让情绪占主导地位。心理学上有种说法,说人在生理唤醒水平比较高的时候,认知能力就会收窄。就是说,人在愤怒的时候,思考能力会下降。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只能感受到比较激烈的情绪,比如愤怒或恐惧,其他的感受和想法都会被无视。

    共情需要我们先稳住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节奏先放慢下来,然后帮对方把节奏放慢下来。谈话的双方都能远观情绪,才算是共情式倾听。

    敲黑板,画重点:共情不是煽风点火,别让对方的情绪更激动,更别跟着对方一起激动!

    第三步,评估。评估和评判不是一回事。评估是以共情为向导,找到真实情况的能力。
    准确的评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评估对方;二是评估自己。我们走出自己,走进对方的世界,跟那个人一起看这个世界,然后体会他的过往、品行、动机,这是评估对方。评估自己,需要我们反思在倾听中是否清空了自身的成见,在对对方的评估中,是否有些地方因为自己的情绪、需求、脆弱有所扭曲。

    这个环节对我来说是最有挑战性的,因为这需要有更多的冷静客观理智在其中,我这个人一不留神就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了,很难对自家的孩子或者班里的学生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估。因此,书听到这儿的时候,我真的有遇到知音的感觉,有醍醐灌顶之悟,听得我是点头如捣蒜。

    第四步,向对方表达那些“感同身受”的话,这是共情的行动导向。

    总结一下,“共情式倾听”和一般的倾听很不一样,它需要我们专注、好奇、灵活,而且还需要悉心培养,不可能一步到位。大家可以先从上面提到的“抛开自己”以及学会提出“开放式问题”开始训练自己的共情能力。


    回到刚才那个情境式对话。

    ——儿呀(女儿呀),我听窗户外边儿呜呜的风声,天气更冷啦!你还得自己骑车冒着凛冽的寒风去学校,妈妈建议你穿厚点,好吗?

    ——妈,没事儿,我不冷。

    ——一想到你天天学习压力那么大,时间那么紧,却帮不上你,昨晚上我就把你那件最喜欢的外套找好放在你床头了,就想着你若再穿得厚一点,也算是为你做好后勤保障,更有利于你学习吧。

    ——妈,您这么说我挺感动的。其实我原本是想骑自行车肯定是越骑越暖和,权当锻炼自己抵御风寒的能力了,再说啦,您不从小都教过我说“运动是不怕冷的大衣”吗?

    ——呵呵,谢谢我的孩子。妈听了心里暖和和的,一是我家孩子知道身体锻炼的重要性,二是我教你的,原来你都记得这么清呀。

    ——嘻嘻,那是,母亲大人教的话,俺哪儿敢不铭记在心呀!好勒,妈,外套我穿上了,暖和和的,拜拜,我上学去了

    ………

    前后场景一对比,相信你我都明白了共情的重要性、共情式倾听的重要性。

    在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这条路上,你我都需要要且行且学且进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kb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