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家,熟悉的是它曾带给我们的多灾多难,陌生的是两国文化的背道而驰,提到日本,我们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往的记忆正在慢慢变淡。当前的大多数国人,留恋于东京的繁华和北海道的静谧,但又何曾进入其灵魂深处?找寻其文化的根源?可惜!我们做的还很少。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梁晓声文集,对于其中的一部《感觉日本》突然提起了兴趣,这是一篇纪实性的文学,共四万多字。
作者梁晓声,中国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他创作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创造了知青文学的高峰。
梁晓声这一代文化人,生于建国初期,接受过革命的洗礼,受过动乱的创伤,感受着改革发展脉搏,有着高度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
梁晓声的作品更多关注浩瀚历史中小人物的命运,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的变迁,反思人性的真实。
在书中,他讲述了在日本的所见所闻,结合与少数日本人的接触、本人的历史感悟和日本的政治现状,以平民化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中的日本社会。
由于我读的是电子书籍,其中并没有《感觉日本》的写作时间,我是根据文中的些许线索,大致将时间缩小到1994年至1995年之间。
在豆瓣中,对于《感觉日本》这本书,只有寥寥数语,评论也少的可怜,其中赫然写到――这本书过时了!
诚如网友所述,这本书距今有二十多年,按照与时俱进的道理,或许这本属于过时的范畴!
不过我倒记得李敖曾经说过“五十年以内著作不读、五十年以上作品选读”类似的话,按照此类说法,读完之后,我倒是有了把它归到五十年以上选读的行列。
研究日本最为出名的著作,当属美国人类文化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的《菊与刀》,但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书中含有大量让人似懂非懂的学术名词,有人认为其内容深刻,也有人认为晦涩难懂,这本书的评论也是毁誉参半。
《菊与刀》的作者事前并没有去过日本,他只是根据史料和在美日侨的研究,延伸出对于日本的概念。
而梁晓声则充分沿袭中国老一代文化人“熟悉的写,没有碰触过的不写”的传统,恪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通过亲身的感觉和体验讲述日本,可谓诚意满满。
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作者从熟悉的日本人、色情文化泛滥、日本社会对性的态度、对战争的态度、日本与美国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阐述。
在第一章,作者讲述了与三个日本人接触的故事,在体会其“温良谦恭让”、敬业、守时的同时,感受到日本对于中国的敏感以及其独特的处事态度。
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讲述了对日本女人的印象、男权社会下日本女人的从属地位、普通大众对色情文化的态度。
在此,我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种所谓文化的不理解,和对日本电视、传媒、大众过于放任的忧虑。
值得称道的是梁老还甚亲自考察了日本的色情影院,虽然没有进去,但是他却饶有兴趣的观察了里面人员的层次和状态,其认真态度值得称赞。
第五章至第七章,讲述了日本人对二战的态度,他将人群分为三类,一是真诚忏悔的人,二是欲说还休的人,三是死不认账的人。比较引人注意的是,中日双方在文化研究中,双方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的辩论,梁晓声的回答相当精彩。
第八章美国与日本的关系。作者明确指出,美国和日本的关系,是父亲和领养子的关系,二者虽然站在同一条战线,但彼此貌合神离。日本不甘与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瘸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之间必然会有最终无法调和的矛盾。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只有真正熟悉对手,才能避免被打败。对于日本,我们真正熟悉吗?也许,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