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如山积,藏书之冰山一角——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溪无时休。
很多时候觉得要写点什么,让不解的人了却疑惑,让不清的我逐渐澄明。就在偶然之际,遇上了这句话,颇为美妙,又觉甚是贴切。仿佛许久的谜团浓雾,就被这三言两语给化解说尽了。是啊,诗的形象就在这里,你能领会出来多少,它就相应地能展现出来多少。你有无限的想象,它也能跟随着你无限的遨游下去。就像我提到的这话是说尽了,但是却没有一个头,交不了一个底。这便是有时我喜欢诗样的语言的来由,颇也有了点年少时放逐幻想、策马奔腾的延续。
我起初不清楚那四句话是出自与何处,单以为就是个随意的“胡诌”,但我还是谨慎些,在网上搜索了下,原来确真有个来历的。这四句话,缘是出于丰子恺先生在一幅漫画上的题文。画上的内容是一个人坐在摆满书籍的三堆书架前,手捧着一卷书在读。单单是从笔画上勾勒出来的就是这些,究其画面和著者的深意已无必要。丰子恺先生原来这四句话中的末句是“水流无时休”,我见了反复觉得“水流”二字与二句的重叠了,大约与三句的“山形”也不相称,就自作主张地在结尾处稍改动了一个字,变成了“水溪无时休”,这是要说明一下的,不然,未免又多出了一点疑惑出来。
丰子恺 漫画不管是怎样,这几句话概括地是非常得体上心的,它给我展开了一个空间,使我整个身心都涌入了进去。每每看到居所处,书柜里外堆满的书籍,还有各处房间角落遗留下的零散几本,不由要感慨一下,“书,真买了不少!”于是,我会从中会生出些欢喜和享受,这种感觉大抵上只有那些收集字画、典藏古董的真正心头好的人才能体会出来。“视如珍宝”、“爱惜如子”此刻看来,也算不上夸张了。当一件物品,与人产生了情感联系,便有了动情的余地。就像我这里的所有书,几乎每一本都不是随意而得,不会凭空而至,相反,多少是会有一点“故事”,留一段“回忆”的。
一、那些年,我购买过的书
印象里能记得自己最早购书的光景,大概还是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现在想来,我们那个年代,还是相当不错的,引进了大量的动画片,还有多样的漫画书,总比现在的儿童——单调而又乏味的幼稚剧情,过早地卷入进学习的涡流里——要幸福的多了。那时,最为流行的漫画书籍是日本作家鸟山明的《七龙珠》,几乎没有人没有听说过的,即便是女生,也是看地欢欣无比。那时,《七龙珠》是分卷的,每卷5本,单本是1.9元,现在还能记得。有同学购买了二三十卷,很是令人羡慕。而我只能单本单本的买,省下一点零花钱,凑够数了,就趁着第二天不用上学的下课后,步行大约两三站路,在一间报刊亭的地方,买上个一本两本的,就这样零零散散地就积累了好几本,有的卷集齐了,有的卷仍还有单的,现在想来,就会有些遗憾了,二十多年后再想买的话,已经没有那个味道了。后来,发现其他地方也有卖,我们家那边的商场,有一天妈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和同学过去买了几本,现在这家商场早已拆掉了;在城区水西门附近也有买过,现在那里也是面目全非了;亲戚也送过我一整卷,就开心的不得了。再大一点,零花钱也多了些,手头也宽裕了,再后面出版的卷数都能买全了。《七龙珠》收集的册数最多,后来,鸟山明又出版了另一本漫画书《阿拉蕾》,这套书卷数要少一些,七八卷样子就结束了,而单本价格仍还是那个价。我记得我买了所有,唯独就缺了一本,至今也还留下了些缺憾。
鸟山明著《七龙珠》等到了初中,金庸的武侠电视剧成了流行,最为风靡,最是万人空巷的就是83版的《射雕英雄传》了,在我们这个年月里,很多武侠情结大约就是从这里形成的。因为是看过电视剧,后才想着要看看小说到底是描述了个怎样的武侠世界。于是,就开始留心哪里有卖金庸小说的,其实并不多见,正规书店里似乎都没有,这书仿佛被归为了“旁门左道”之流。那时,可以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平时也能在街上溜达,人不多,路也没有现在这么富态。但还是在路边一处地摊上,看到有卖金庸小说的。还是“三联版”的,各色的封面,配合着古典的插画,到现在看来,还是觉得这版的封面要比如今更多版的要更加应景些。我记得那时三联版的书,一套四本的定价是七十几元,五本的是九十几元,这样的价格对我来说算是不小的钱了,若能买上一套这么贵的书,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孩子买一盒乐高积木的感觉吧!所以,能买一套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可能需要积累一个学期的零花钱。但是,对于我来说,至少有了一个不算长远的目标,并且也有了份期待及实现后的愉悦。我买的第一套金庸小说就是《射雕英雄传》,到现在也还不清楚书是正版的还是盗版的,字迹和图画都很清晰,不足的就是错别字比较多的,但也就是在这样的阅读体验下,把整套小说都读完了。这或许也是自己第一次全部读完了如此长篇的小说。之后,我又陆续购买了《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大约都是在这家摊位上买的,也不知花了几年的时间。再后就寻不到这个摊位了,也没能再买到“三联版”的了。好几年之后,我才又添加了几册金庸其他的小说。
金庸 三联版《射雕英雄传》等进了高中,买书就更加自由一些了,但这个时候,更多的还是名著小说类的,有国外的,也有民国期间的,那时颇为喜欢鲁迅的杂文和徐志摩的诗歌。当年的青春期叛逆大约都耗在了写“尖锐”的杂文上了,还记得那时出来了一个韩寒,而自己也写过了批判教育制度的文章,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而喜欢徐志摩倒是更多的是因为他与林徽因的才子佳人配,那康河畔的“金柳”和燕在梁间上“呢喃”,都曾是记忆中最美的画面。除此之外,这个时期我也买了些“闲书”,像《谋杀金字塔》、《上帝的指纹》,都能带到学校去趁着上晚自习的前夕静静地读的,那时候,阅读还是自由的,并没有多少“指定书目”的清单来困缚着你。尽管,写作文已经需要掂量着“分数”的得失了,开承起合也有了固定的套路,有些想头也不能随意的“牢骚”起来,那时老师,常教导地说“要带着镣铐跳舞”,这是真实的,原因是还有很多“不安分”的人,有许多“超常规”的活跃,现在不这样了,死寂的很,根本已经不用再做提醒了,也很好!
还有,在那时科技有了跳跃,网吧布满了街巷,QQ网聊大有取代闲暇的时光。而购书也有了新的方式,大约那时还是很新潮的一件事,多年以后,这事也就莫名地消失了。那就是出现了一个叫“贝塔斯曼”的书店,与传统不同的是,如果你加入了他们的会员,就会不定时收到一本寄来的书单广告画册,里面有很多的书,页面设计地也很精美,在那时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可谓称得上是文化的饕餮盛宴一般。不过,那个时候手机并没有流行起来,网购还在酝酿中,要想购买支付,只能通过邮局用汇款的方式。好几年下来,我也很轻易地从“黄金会员”升级到了“白金会员”,当时感觉拥有这张卡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不亚于现在在银行办理的VIP卡。之后,夫子庙开设了实体店,并不太大,陈设却很有书香的气味。我去过几趟,直到有一天发觉不见了,再后也就真的没了,当时还很觉得惋惜,可没过几个月,就连想到的份也都没有了,人的忘却,真的令人后怕!
贝塔斯曼书友会会员卡再往后的一年,只身在外地,有时周末就会到市中心的地方逛逛,但更多的都会逛一下书店,其实倒也不能算的上是书店,因为,它是开在一座高中的附近,“闲书”其实种类并不多,偏以小说类为主,更多的是售卖教辅材料的,还有文具礼品之类。而我单也就对那些可怜的几本小说类感些趣味的。那时,会比较时尚看一些日韩的爱情小说,排解一下青春的骚动。大约是受了同窗的影响,就先是购买了韩国作家金和仁的《菊花香》,读了的确清新优美,情节又不乏感人夺泪。因此,便喜欢上了这位作家,之后陆续就购买了有关他的其他可以买到的所有小说,《菊花香终结篇》、《七朵水仙花》、《你爱香草吗?》和《玉兰花开》。现在想来,幸亏是避开了网络小说的狂轰滥炸,不然便也错过了这般美妙的爱情故事了。
金和仁 《菊花香》还是在这里,另一件事需要提及一下的,也就是在一个大约晚上的时候,在另一处小书铺里,我购买了一本并不算全新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英国霭理士的《性心理学》,当时约莫是以二手书的价格购买的,至于出于何种用意,就很难去勘察了。于现在看来,这确是我购买的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了,尽管在那时我并没有心理学的概念,也没有开始进入专业的学习,更不会联想到往后的日子里,却要长久地与心理学打起交道。近乎这事,想起来就是一个偶然。
【英】霭理士 《性心理学》除以上这些,因为受着文史专业的熏染,那一年也买了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都是在一些不起眼的书摊里购得的,如《秦汉简史》、《清朝简史》、《明代宫廷演义》、《明史通俗演义》等。又幸喜遇上了“三联版”的金庸小说,就买下了两套,皆是中篇的,《书剑恩仇录》和《飞狐外传》,其中后一本很快就借给了一位心仪的女生,后因各奔东西也就失散了,便也就没有然后了,唯独这套书或许她还留着,算是一点念想吧,对于我,何尝不是美好的!
终于还是到了大学,莫名地择取了心理学的专业,故此之后,心理学专业的书籍就成了我最常涉猎的领域了。起初是去新华书店,还有旁边的大众书局,心理学会有专柜,挑选起来并不费神,但“心灵鸡汤”类的偏多,大约已不合我的胃口,去的多了,也就没什么新鲜的了。后来有人推荐说山西路“军人俱乐部”里面有个图书大厦,好几层楼都在卖书,于是就被吸引了过去,谁知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后校区搬到了和燕路那里,如果下午没课又空闲的话,就常会一个人乘车,前往山西路,到图书大厦里去闲逛一番,去多了,也就对里面的位置熟识了,也知晓有一摊位是我常去光顾的,因为这家有很多心理学专业的书籍,比其他家的都多,我在他家陆陆续续地也购买了许多。当然,能买到书自然是很开心的,但那种“淘换”宝贝的心态,也是很令我兴奋的。要知道,一段时间后就会冒出些新书出来,如果那天看见了,恰好内容又是自己喜欢的,便会有“如获珍宝”的感受,更觉是不虚了此行。
毕业之后,有时间还去了北京游玩了一段时间,即便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也趁着夜幕,去了西单图书大厦,挑选了几本心理学的书籍。没几天,一个人去爬香山,在一处寺院的纪念品店里,挑选了一本《佛教与心理治疗》, 那是第一次意识到心理治疗能与佛教思想扯上点联系的。在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写地很不错,即使到了现在还对这话记忆犹新,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当年在QQ签名上还挂过一段时间,显得很高深莫测的样子。在过去,我每逢去一个新的地方,若有时间的话,都会去当地的书店逛逛,或挑上一两本,作为旅游的“纪念物”。看起来对于我,这不仅是一本书了,更是一场我与那个地方、那段时间的最真实的“印记”。只是,后来有了家室,每每出去旅游,已很难再有独处的机会,加上如今网购的迅捷,去他乡逛书店,购新书的机遇几乎就没了,这不能不算是生命中的一点遗缺吧!
以上这些经历,就是那些年来我购书的历史,那些时候没有工作,手头很紧,购书全靠平时的“缩衣节食”,而且,每次也只能买个一本两本。慢慢地等待,慢慢地积累,熬过一些日子,才能再买新的书。尽管不容易,但却很珍惜,也很有故事。
现在,有了工作,也有了闲钱,可以支配在买书上的开销更加地自由一些了。我也从实体书店转移到线上书店,开始享受到各种的满额优惠的待遇,先是在“亚马逊”,接着在“京东”,有同事推荐了“当当”,的确不错,就又跑到了这里。此时买书已经不再像过去那般顾虑重重了,看到喜欢的,又有促销,凑了单也就买了,很多时候,一次就是四五本、七八本的下单,甚至,两次购买间隔的时间相当的近,一切看起来比过去是相当的“阔绰”了。不过,就是因为这样的“快捷”、“简单”,反而失去了很多与“书”交流的机会,缺了些与它同在的机缘,再没有过往的那些故事了,变得很平淡,或许只有在网上挑选图书的时候,还能够用点心思,想一些好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