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创作中华文学
灌点儿水:为三本小书作的序

灌点儿水:为三本小书作的序

作者: 我这知识都学杂了 | 来源:发表于2022-04-22 10:30 被阅读0次

    其一

     “巧拙贤愚相是非,何如一醉尽忘机。”

    古往今来的诗人们,或以酒为媒,把酒言欢;或对月独酌,自斟自饮;或痛饮狂歌,借酒浇愁。酒,几乎贯穿了诗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陶渊明东篱采菊,无夕不饮;李太白邀月共醉,相期云汉;苏东坡醒而复醉,江海寄余生。在渭城的蒙蒙朝雨中,王摩诘劝饮故人;在浔阳江头的夜色里,白乐天醉不成欢,泪湿青衫;在春日的成都草堂中,杜少陵呼唤邻家老翁,与客同饮;在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李易安三杯两盏淡酒,兀自伤心。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诗人们常常在醉中,忘却世俗机心,世间纷纷扰扰,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罢了;也常在醉中,思远人、怀故土,那渺渺茫茫的远方,是吾心之归处;亦常在醉中,畅言不能言之事,抒发隐秘的情怀,“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鲜衣怒马,少年游侠,一杯烈酒,是风发的少年心气;灞陵折柳,长亭相送,一杯清酒,是离别的眼泪;天涯相逢,老病孤舟,一杯浊酒,足以慰我心田。诗人们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愉悦,与忧谗畏讥、满目萧然的悲切,都付予酒中。酒,激发着诗人们无尽的才思,所以浮白载笔。而他们,亦通过豪饮、酣醉,使得酒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成一脉,千古流长。

    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小书时,一手捧卷,一边品茗,在月下,在灯下,品味酒诗的疏狂与隽永之美,感受中华诗酒文化的风流与韵致。

    其二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在浩浩汤汤的中国古典文学海洋中,“美人”一直是文人骚客笔下从不缺席的意象。她们美得纯粹,“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们美得出尘,“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们美得热烈,“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她们也美得落寞,“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美人”寄托了诗人的相思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他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美人”也寄托了诗人的理想,他们常常以香草美人为喻,诉说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可以说,“美人”是诗人们的心之所系,也是诗人们的灵魂寄居之所。正因为如此,诗人们才常常会有“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的感慨。千百年来,诗人们借用“美人迟暮”,将自己生不逢时、年华虚掷的感慨,通通抛将上来。

    时光穿越千年,我们一步步走过古人的思怀与眷念,便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逢着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她有“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当岁月催老容颜,仍有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无论时间,无论地域,我们对美好的人与美好的情感的热爱与赞叹,亘古不变。

    在这本小书中,我们摘取那些留存在时空罅隙中的吉光片羽,用诗意凝成诗意,送给每一个热爱文学、热爱美的你。

    其三

    “屋瞰梅间倚竹林,一炉香篆一张琴。”

    中华香文化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香料植物。在《诗经》《尚书》等古典文献中,都有对香草香木的记载。及至西汉初期,贵族阶层中已经流行使用薰香,渐渐地,香炉、香盘、薰笼、香囊等多种香具都广泛使用。同时,道教、佛教的兴盛,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人大多爱香,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他们案头燃香,衣被薰香;调琴阅经时,燃一炷幽香清心;品茗论道时,焚一炉香篆起兴;月沉夜寂时,点一支沉香助眠。他们不仅用香,还常常自己研究制香、焚香的方法,务求将燃香这一桩雅事,燃出一种意境、燃出一种学问来。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李商隐忆起分别经年的禅师,设想友人焚香煮茗的禅境;“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苏轼与友人黄庭坚幽窗对坐,身闲心也闲;“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黄升冬夜不眠,香烟燃尽,冷月无声;“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天涯羁旅,流光飞渡,心念着家中的心字香。

    这本小书中,我们将烟海中的贝壳捡拾、磨洗,呈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能一品诗词的隽永,能闻到那一缕缕幽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灌点儿水:为三本小书作的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ng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