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幸福感前提是心理要平衡,不能老是疙疙瘩瘩,无处安放心灵,这个不行。
有一颗平常心是基础,还得有感恩心,这个感恩心不能太虚,要能落地,那就是“善待人不亏己”,与人为善,对自己友好。
常见家庭场景是,家长在外面彬彬有礼,回到家里原形毕露,脾气暴躁,似乎好心情都在外面用光了,回到家里就是发泄坏心情的。
好脸色给了外人,二脸子给了家人,对外人好脾气好态度,对自己人什么难听说什么,果然是“熟不讲理”。
在心理学家眼里,所有人际关系本质都是自己和自己搞关系,这是非常深刻的,好似一座大楼只有基础牢固才谈得上富丽堂皇,而这个基础就是自己对于自己的态度。
对自己好一点,对自己人好一点,这似乎在某些人心里是“自私”,在某个人生阶段是“羞耻”,真是大错特错了。
人性东西不要质疑,比如你家徒四壁,穷光蛋一个,却到处宣称富有爱心,积极奉献,你自己能相信吗。一个自己生活过不好的人,能指望对别人好吗。一个不自爱的人,能指望爱别人吗。
我们倡导爱的奉献当然没错,前提是自己要有充盈的爱,如果没有是没法强迫给出的,做法当然是自己先充实爱。
粗浅认知中,似乎可以借此理解佛学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小乘渡自己,大乘渡别人,罗汉和菩萨区别也类似如此。很多人不屑于小乘和罗汉境界,觉得不够高大上,不够厉害,问题在于,先能渡了自己再说渡别人,先修养到罗汉再说,慧能大师说“迷时师渡,悟了自渡”。
能够自渡已经是了不得的境界了,自渡其实意味着可渡人。
所以,回到家庭教育中,孩子爱玩是天性并不错,孩子会犯错是正常并不错,孩子看似各种不合家长心意,可是“每个人都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孩子言行对于自己来说自然有其道理和好处,问题不在于合不合家长心意,而是家长可否意识到孩子为何如此表现,可否看到孩子真正心理需要,用更加合理适当方式帮助满足。
允许别人关爱自己和自私一点,尤其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满足心理需要,如果想干涉,那就先理解,否则闭嘴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