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的阳明先生的《答欧阳崇一书》,内部的两句话让我有很多的思考,就是“沉空守寂、安排思索”。
第一句话,大家都知道是有问题的,凡事并不是我们当下都需要做,也不是我们自己做了就能够做到,但是人的一生,还是要发愿,还是有很多的能动性,可以做成很多的事,不能够在每一件事上都当驼鸟,把头埋进沙子里,象这样的驼鸟人生,活了与死又有什么区别呢?或者是早死了,只是没有埋下去。
但是安排思索,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对的啊,什么事为什么不思考,那出问题了怎样办?是啊,但是思考只是起点,并不是终点,把这一句话换一个表达方式,那就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一件事,最害怕一个群体里全是教授与专家。
对于一个专家,他固然在某一个行业有一些经验,也会容易犯经验主义,他的经验只是适用于某一个场景某一类的人。象当年苏联的先攻打城市后解放农村,这是他们经验所总结出来的,然后由王明博古这一些专家到中国来解读,但是很不幸,遇到了很多问题,而专家们并没有思考如何从问题之中找到答案,而还是固化在他自己的答案之中,只是叹息是问题不对,问题太大了。于是他做不成就能够找到无数的理由,而且因为他是专家很多人也是相信他们。于是问题会越来越大。
还有一些是教授,这一些是象牙塔尖的人,他们一生之中遇到的只是书本,几乎遇不到什么问题,书本是一种抽象的,平面化的东西,它所关注了不过是事务的千头万绪之中的某一类问题,我们可以在头脑之中想法把它解决,但是事实上来到生活之中,是一个复杂无比的事物。根本不是用头脑的想象来解决。
一个教授最大的事就是想法多,然后老是想象之中根本没有做的时间,前几天单位里要拆一个地板,然后就是一个专家过来,说这一个地板拆不下来。最后几个教授感觉有道理,于是他们反复说了很多的理由,然后却没能一个教授动一动,去试拭看看,最后还是一个补习生跑过去,拿一个羊角锤子过来,结果发现很快就拆的一干二净。
事物一定是在行动之中去发现问题,去找到问题,并且去解决问题。没有行动,一切我们头脑之中想象的问题可能事实根本不存在,而那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头脑之中无法想象。有时,我们那一些行动的人,思考的人也是先行动,在行动之中来找。用一个西游记的说法,上路,才去找那些路上的人。如果唐僧在长安,天天想啊想,可能一生也见不到孙悟空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