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关键词:真实性,迁移,教专家结论转向教专家思维,建构大概念
1学校里的惰性知识
数学课上不会迁移运用语文课上练习的说明文,意味着师生可能都缺少学科之间融合性思维,学的知识是固化于学科和单元之中,无法在真实问题情景中被激活的“惰性知识”,这样的知识知识顽固地在某个学科,某个单元,甚至是某节课里待着。单元之间无法迁移。同一个知识点,不同年段,无法联系起来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结构。各个学科知识各自为阵,无法迁移,就无法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也会越来越窄化。囿于书本的知识,无法和现实生活打通,就无法调用学校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
2.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
僵化的知识再多,也不能等同于素养。“素养”是指能在真实性情境中解决问题,使知识不再具有“惰性”。这里的“问题”不是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的问题,而是指向现实世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
核心素养的精髓是真实性。真实性是“超越学校价值”的知识成果,也就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真实性正从根本上改变着教育的形态。以语文学科为例,虽然以前有大语文之说,我们也关注着语文与生活的联结,但是语文的学习始终倾向于知识的获取与积累,生活真实情景着的灵活运用比例不大。新课标的素养导向,整个教育形态都会指向素养养成的真实性学习,改变以往从上到下的层级结构为网状结构,从书本世界转向真实生活和世界问题、包含不同机遇的场景。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线性的单向传输,而是复杂的、多向的、立体的师生、生生、人与文本,人与环境的互动。师生以语言和行动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学习者个体与世界的互动中感知、理解和改造世界,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个体的身份认知。学习概念正从“获得”隐喻转向“参与”隐喻。后现代的丰富性、复杂性、关联性已经涉足于当下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提到核心素养,马上会想到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的两大素养群为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简单、线性、可复制的工作都会被机器的算法替代,只有“创造”与“合作”不可替代。国家文件里提出的”关键能力“被界定为”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能力不是具体从事某一项职业的能力,而是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本领是什么?就是这些能力的融通运用。两大素养群紧密联系。如强调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像专家一样思考,而不是记住专家的结论。专家思维与新手思维最大的差异就是专家善于运用大概念思维。
3.从教授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专家思维
从前的教育低效、无效甚至负校,可以在工作经验和前辈指导中弥补,虽然造成很大的教育浪费,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觉察。信息时代的“精准”带来了改变的紧迫性。因为人工智能的挑战,工作需要人做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必须具备以创新为特征的专家思维。
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必须从教授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以创新为特征的专家思维。简单的记住事实性知识是不行的,必须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纳入所有教育者的视野里。
学科只能被列为“面向未来的五种智能”之首。学生必须超越具体的事实和信息,理解学科思考世界的独特方式,他们未来才可能像专家一样去创造性地思维和行动。工作与生活都需要专家思维。所有人都需要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