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次茶艺会上,无意间听到旁边大姐提起禅修,兴致马上来了,追问了起来,在丹东五龙背山上的双灵寺,隶属于中国内观中心的一个分支,哇,山雾缭绕中的小寺庙清修听着就不错呀,她又陆续说了一些内观的好处,提到是印度传过来的禅修法,我马上豁然开朗,这难道是我几年前心心念念的印度冥想?果不其然,就是我向往过的禁言冥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9204627/6f7602e868f36654.jpg)
两年前在去欧洲的飞机上看了一部电影《eat ,pray, love》,一个纽约小有名气的作家先后去往意大利、印度、巴厘岛寻找自我的故事,同样是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种草了巴厘岛,之后就计划了一次巴厘岛留居,前前后后一个多月的驻民生活,我也很荣幸被勾搭同行了,可惜错过了,现在还觉得很遗憾。其实当时我同样被这部电影种了草,不过是印度,女主在印度灵修的经历我是真的念念不忘,电影中提到的导师GuruGita其实就是闻名于世界许多国家的禅修导师--葛印卡,这个祖籍印度的长者将内观静坐课程带给了世界,无宗派之分。任何宗教,或无宗教信仰,及来自世界各地任何一处的人都可以参加课程学习。
什么是内观呢,说出来可能会吓到你,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是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摩尼佛重新发现。
之所以把内观说成冥想,只是我个人的联想,从瑜伽中获益过的人都应该知道冥想的好处和意外之喜,我理解的内观是更进一步强化的冥想。之前有从同学钟西贝的一篇文章中得知“冥想”,冥想是在世界企业家中非常流行的大脑整理术,他被科学证明能够改善人的注意力、提升大脑效率,她在阅读过程中被管理大师Stephen Richards Covey,对冲基金之父Ray Dalio频繁提及的“冥想”引发了好奇,坚持了5个月后写了《冥想,你的大脑体操》,《入门冥想,学习一种高效的大脑整理术》,文中提到冥想让人知道大脑和我们自己是两回事,我们可以通过冥想控制思绪和意念,真正成为情绪的主人。电影中的女主刚开始接触禅修,不得其果很是烦躁,老者提醒她就如你每天起床会考虑穿什么衣服一样,你同样也可以决定你每天想些什么,怎么想。这就与冥想不谋而合。
也就是说印度禅修法的内观,佛教所说的打坐,瑜伽中的冥想,其实异曲同工,更有意思的是心理学中的催眠也是如此道理,通过催眠或其他方法进入自己的潜意识,探究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心理学的解释是---意识、潜意识。心理学中解释很多莫名的苦恼不幸福的感觉是由于明明潜意识要往东,而意识却浑然不知让自己往西走了。举例来说,一个儿时缺失父爱的女孩,长大后找的伴侣都会不自觉的有父亲般的依赖,而非夫妻依赖,她的意识也许认识不到,大多数时候意识故意压抑了儿时失去父爱的痛苦,那么就要借助催眠或其他方法来到她的潜意识。
梦也是通往潜意识的一条路径,我就有过这种神奇的经历。之前接触过NLP心理治法,读到过李中营的经典著作《重塑心灵》,其中一章介绍如何与潜意识沟通,书中介绍深呼吸放松自己,然后直接与潜意识对话,“你好,潜意识,请问你想告诉我的是什么呢”,前后都要对潜意识说谢谢,反复多次,可以说出声音来也可以默想,在这样的尝试之后,我接下来就真的做了一些梦,潜意识向我明确的传达了它的真实想法,我从梦中得到了当下困扰的启示。
那么各种宗教、心理学中灵修与内观到底是要达到一个什么境界呢,绝不仅仅是为了控制我们偶来的烦躁或暴怒的情绪这么简单。
![](https://img.haomeiwen.com/i9204627/7e3611d46e1e19cc.jpg)
回到印度内观,我对他最早其实有些认识,来自电影《喜马拉雅星》,郑中基饰演的人物在一场冥想比赛中来到了天上,看到了印度神梵天,这里的梵天是一个巨大的熟睡中的婴儿,他一醒来世界就一切化为乌有重新来过,他睡去世界就重新开始一代代运行下去。那么电影里讲述的印度冥想最高境界为什么会是婴儿呢,宗教来源我并没有研究,但这却与心理学不谋而合。心理工作者曾奇峰《人生无处不催眠》中写道:即保持婴儿般的圆润完整的自我,又通过长大获得了成人的经验与智慧。这是在维持自我和与他人融合两个状态中进退自知的境界。那么心理学中这样的说法就是成熟的经历世事的成人年如果回到婴儿般的状态,便是最高境界。
婴儿有种特殊的能力——专注于强大,它生下来分辨不出外界于自己的区别,在婴儿眼中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自己动则世界动,在逐渐与母亲分离的过程中,经历了创伤体验,自我破碎,才会形成每个成人都会有的心理机制,这些机制就像城墙一样,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对比之下心理学中各种人格障碍,既是人在经历了创伤性挫折,生成各种低级的错误的防御机制,来抵抗外在侵入和维持内在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完整的人格。
老子看清楚了婴儿的强大,所以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般的高度内敛的人格,像高度凝聚的物质形成的黑洞,其强大的引力场可以吸进去周围的一切。
既然说印度内观、老子、心理学都要提到过婴儿般的境界,这些又好像有些虚无缥缈,那么大家可以研究下催眠之父艾瑞克森,据我所知他具有进入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比喻的说法是他无所不能的轻呵一口气,就能直达病人心弦。这正是因为他具有婴儿般圆润完整的自我,又通过长大获得成人的经验与智慧。
提起佛教的禅修,佛教谈放下我执,而我执的真正原因,是我执不够。就是说只有拥有了强大的“自我”,才能有所谓的解脱。一个朋友疑惑的问我:每天4点钟起来静坐10个小时,10天不能说话,这么无聊你为什么要去?我也蒙呀,为什么要去呢,而且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坚持下来,就算坚持了,能悟道什么也要看机缘和个人悟性的吧。那么我就用释迦摩尼的话回答吧:为了达到一种境界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强大如释迦摩尼的人格,的确是没什么需要防御的了。
心理学中也有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举例来说“本我”说,我就是好色,人之本性我喜欢美女喜欢肉体喜欢性——“超我”会说不可以,我有家庭,道德不允许——“自我”就是在综合了本我,超我的意见后,做出选择那位。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失去了平衡,左右摇摆,被耍的团团转。所以心理学也主张完善自我功能,学会控制自我的平衡才能抵御外在悲惨境遇带来的攻击,发展出健全强大的自我,否则每个人都会面临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人格障碍,然后是精神功能症。
不论宗教,内观,心理学,都要提到一个灵魂性问题——爱。这是一股神秘的力量,一切想要实现的心灵成长都需要爱,满满的爱,没有爱,一切都会空谈。无法解释,因为这就是很神奇,就像化学里谈到两种物质的化学反应需要的媒介。《美食,祈祷与爱情》中女主除了为了寻找自我,其实是在离婚又失恋后为了原谅自己求得解脱,老者告诉她你爱谁就去想,没人阻止你,每次想起他都给他带去光芒与喜悦,如果你在冥想中后期忘掉这些,那么源源不断的爱就会涌进你的脑海,你配得上拥有全世界的爱。
我算是一个信仰上帝的基督教徒,我自己分析了下,就是因为基督教宣扬的宗旨是爱,在教会我们能感到来自教友和上帝满满的爱,这绝对是很治愈的。我们在爱中获得全部的力量,仔细想来似乎金钱美貌权利中并没有strong到支持我们度过各种困境,唯有爱,如果一切办法都失效了,爱是我们最后的稻草。
![](https://img.haomeiwen.com/i9204627/b32321e32de9d01b.jpg)
电影《七十七天》男主明知九死一生,仍然一个人踏进了西藏的羌塘无人区,就如女主所说——人究其一生都是在找寻自我,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连死都是义无反顾的。
不论读书,旅行,灵修,烹饪,婚姻,信仰,每一个坚持与探索都是自我成长的机会,怀着爱去面对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