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手表上的秒针正咔嚓咔嚓地削刻着表盘,窗外的夜色也越来越薄。我想伸手去抓住时间的碎片,可是只有表盘上传来的声音,却握不住丝毫的东西。
每到这个时候,窗外的风开始拼命嘶嚎,似乎要把白天施展不开的力量用在此时,好把夜空撕开一道口子。除了这些,几乎没有一丁点声音提示着这是一个有人类居住的地方。
打开深夜电台,还有个别频道依旧在发出声响,电台那头的人用电波把城市里所有的孤独都串联起来。没有白天广播里揪心的新闻和成功人士的侃侃而谈,这段时间只留给深夜无眠的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上了这种已经过气的传播媒介,喜欢在深夜打开某个熟悉的频道,听一听主播的声音,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生存的慰藉,竟渐渐也成了一种习惯。
图为北京景山公园晚霞记得高中的时候,自己一人租住在校外,不足十平米的小小空间就是自己的天地,躺在床上或是坐在书桌前,有一种神圣的感觉,我很享受这种控制时间和空间的感觉。
那时候的时间简单而自由,一张床,一个书桌就组成了课余生活的全部。没有Wifi,也做倦了习题,就会躺在床上,发呆似的看着窗外的小桐树叶子生了又榭,看着春天走了又来。
这种状态下,诗歌成了消磨时光最佳“玩物”。在手机的记事本里敲了一首又一首,还没等到发表,就随着手机的换新丢在了书桌抽屉里,再也没有打开,就像电台里的电波,安抚了今夜的心情,等天亮就消失在夜色里。
现在,我很感念那段日子,胡思乱想造就了我敏感孤独的心态,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夜深了就打开电台,不用网络就能听到刺啦刺啦的声响,在不停搜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声音,没有深邃的大道理,只有断断续续的满足感,可以和着主播的声音和背景的旋律度过一个个无眠的夜晚。
图为北京雍和宫僧人诵经敏感的人容易感到焦虑,因而脑子里时常充斥着奇奇怪怪的想法,时而兴奋、时而落寞,人生起起伏伏,情绪也时喜时忧。如同电波不同的波长,最终都转化成同一个主播的声音,真好。
我总觉得,深夜电台不会停播,因为这世上总有深夜无眠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