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被记住,是为了再表达。
我管这,叫对痛(苦)成瘾。
疼痛首先是一种感觉,但这种感觉能轻松进入深刻记忆。被记住的宿命就是寻找机会再表达。也就是说,循着之前痛苦的痕迹,我们会一次次重复再现当初的痛苦体验。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明明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反复跟人诉说,念念不忘,不停加工,沉浸其中,不愿离开。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来访者。还记得小时候掉牙的经历么?那种牙齿松动将掉未掉的过程中,尽管父母千叮万嘱不要用舌头顶,明明会痛,但是我们忍不住,以至于反复用舌头去顶、去舔舐,在感受那种疼痛中无法自拔,有一种痛痛的爽。
精神分析告诉我们,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根源多在幼年经受的创伤。这是不是恰好印证上面的话,幼年深藏的痛苦一直执着地寻求着再表达,它会进入你的认知、行为、情绪……乃至人格。它让你念念不忘,人生打上悲惨的底色。
我们是如此挚爱痛苦却不自知!这么说想必很多人难以认同——我也不想记住那些痛苦的事,可我没办法啊!是的,我们的意识就持这种观点——我想快乐也应该快乐,我不想痛苦可是我命苦……我们难以相信自己是深爱痛苦且成瘾的!
Pain and suffering should lead to liberty.
于是,我们会用非常巧妙的设计来追寻痛苦——以正向的方式消耗或剥夺自己的生命。
大家可以搜索“年轻人猝死”的关键词,近些年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了。在悲剧发生之前,他们的行为无疑会打上“有上进心”“勤奋”“热爱工作”等正向标签,但从结果看,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是不爱惜的——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很多报道分析导致猝死的直接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习惯的背后站着家庭——很可能是小时候父母给的心理营养(比如肯定和赞美)不足,造就了一个始终认为自己“不够好”的成人。
内心认为自己不够好,怎么会爱惜自己呢?努力想证明自己足够好,不就是努力地在伤害自己吗!
第二种是直接攻击自己,这个算不上巧妙,只是活得悲催——因为他并不自知自己糟糕人生的因由。甚至很多旁观者会觉得难以理解,明明有活好的条件,却不懂得经营与珍惜,尽折腾。
因为对重现痛苦的渴望,他会一次次把自己的生活搞糟,惨不忍睹的学业成绩、鸡飞狗跳的家庭婚姻、矛盾重重的人际关系、麻烦不断的工作事业等等,严重者,直接伤害自己或者身边人乃至社会……反复体验痛苦的滋味。
那些被大众所鄙视和唾弃的人,多在此列。因为这些鄙视和唾弃,是他们感受痛苦的“毒品”,对痛(苦)成瘾,不就是心理吸毒者么?
不必惊讶的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句老话揭示了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点对痛苦回忆的瘾。痛苦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味调剂品,当你能够深入觉察你习惯性制造痛苦的模式时,也许就发现了幸福的配方。
如果瘾实在太大,来找心理咨询师!
心理微谈,你想谈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