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提高了外在自我意识的人也会从其他导师或教练那里寻求反馈——这些人会把他们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并且愿意告诉他们真相。还有一些人试图从其他方面学习,比如重新构建问题/观点/观点,增加分层学习,为团队设计系统/流程,而不是个人的等级权力。通常,一些人会听到我说“我要出去寻找智慧”,这通常涉及到以上的策略……
自省并不总是能提高自我意识
人们还普遍认为,内省——检查我们自己的思想、感觉和行为的原因——可以提高自我意识。虽然这看起来是正确的,在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我们、我们怎么成为了现在的我们,这实际上起完全相反的效果。
事实上,内省的人自我意识更弱,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更差。为什么,我们可能会问…?自省的问题不在于它无效,而在于大多数人都没有正确地进行自省。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来看看最常见的自省问题:“why?”当我们在问why的时候,我们在试图理解我们的情绪(为什么我喜欢员工A远远超过员工B ?),或我们的行为(我为什么在处理员工的问题时发脾气?),或我们的态度(为什么我如此反对这个客户或机会?)。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问题所在……“why”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无效的自我意识问题,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接触到我们正在寻找的许多无意识的想法、感觉和动机。因为有太多东西被困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我们倾向于编造一些看似正确但往往是错误的答案。我在组织中经常听到的是,先设一个结论,然后拿故事来填充这个结论。在批判性思维中,它是不合逻辑的跳跃。
因此,问why的问题不仅在于我们错得有多离谱,还在于我们对自己有多自信。人类的思维很少以理性的方式运作,我们的判断也很少不带偏见。我们倾向于抓住任何我们发现的“洞察力”,而不去质疑它们的有效性或价值,我们忽视相互矛盾的证据,我们强迫自己的思想去遵从我们最初的解释。
问why的另一个负面后果是——尤其是在试图解释一个不受欢迎的结果时——它会带来无益的负面想法。经常内省的人也更容易陷入沉思模式。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受到了严厉的训斥,他往往会问:“为什么我受到了如此糟糕的责骂?”,他可能会给出一个解释,集中在恐惧、缺点或不安全感上,而不是一个对他们的优势和弱点的理性评估。因此,频繁的自我分析者往往更抑郁、更焦虑,幸福感也更差。
因此,“why”不是一个正确的内省问题。最近的一项研究涉及了数百页的采访记录,这些记录记录了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人的内省方式。有一个明显的模式是,“why”这个词出现不到150次,“what”这个词出现超过1000次。
因此,为了提高有效的自我洞察力,减少无效的沉思,我们应该问“what”,而不是“why”。“what”问题帮助我们保持客观,关注未来,并有能力根据我们的新见解采取行动。
例如,分析一下我们组织中的典型情况之一:一些商机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落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汽车充电的应用商机。很多人会陷入这样的思考:“为什么客户要花这么长时间来决定?”而我们问what来代替问why来重新构建问题则会转变你的思考方向,“客户面临哪些情况从而使决策过程延长?”
总是用“what”这个词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我们公司的工作环境中,我经常使用的短语是:“我们试图解决什么问题……?”这将极大地帮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那些徒劳无益的模式上。
自我意识不是唯一的真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竞争的观点之间的微妙平衡。
自今年1月以来,商业活动在当前的第2个季度放缓,如果我们关注一个无助的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将对我们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而实际上,我们公司没有浪费时间去理顺和弄清楚why。我们要问和克服的基本问题是:“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把对客户和员工的影响降到最低?”
团队在2月份创建沟通SOP,通过调整销售额目标使之与2019年持平,来降低总体风险,因此我们没有生产过剩。我们积极寻找有创意的方法来推进北美、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合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推进Q2开模产品的进度,为今年夏天被压抑的需求爆发做好准备。我们继续挑战自我,不断学习新技能,发表文章供小组共享,并在内部阐明我们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为在新冠病毒得到控制时商业复苏、卷土重来做好准备。
我们团队中确实有成员更关注于“why”而不是更重要的“what”因素。那些专注于“why”的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合理化和否认(没有表现出来),而那些专注于“what”的人肯定更开放,更能接受想法和信息。“思考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可能并不比完全不思考自己好。”
总之,那些重在建立内部和外部自我意识的领导者——他们寻求诚实的反馈,对来自导师或教练的想法/意见持开放态度,不断地寻求分层学习的新知识,他们问的是what而不是why,这样可以学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他们往往会收获更多的自我认知带来的回报。不管我们取得了多大的进步,总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这就是自我意识之旅如此令人兴奋的原因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