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孩子,尤其是当孩子到了幼儿园中大班,进入小学后,就深刻感受到家长们的焦虑。
听说学过奥数的孩子,数学思维才够好,于是不少人在孩子幼儿园中班班的时候,就开始报了奥数班。
听说不做幼小衔接孩子上小学跟不上,会没信心,于是不少人给孩子报了幼小衔接班,甚至提前到中班就开始,更有甚者报一个不够,报2个班。
听说孩子上小学写字很吃力,因为写不好常常会哭,于是不少家长在孩子中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书法啦。
尽管时常有专家跳出来,告诉家长朋友们:过早让孩子进入这样的学习,是拔苗助长,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可无论专家怎么怎么呼吁,也依然无法让家长们从焦虑的漩涡中走出来,做出理性的选择。
为什么农民伯伯在面对他所种植的作物可以守得住等待,只管浇水施肥,而对于养育孩子的家长朋友们,明知“拔苗助长不好”,却依然忍不住“拔苗”呢?
不可否认,的确有整个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可是为什么就会有人选择不被影响呢?我想,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对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不够了解。
农作物生长周期短,农民伯伯即使对规律不够了解,但经过两三年种植的过程,就可以把握住农作物基本的规律。可是为人父母却不同,陪伴孩子很多时候只有一次机会,因为人的生命周期比较漫长,我们无法从带养这个孩子的过程中直接积累发现规律。
但好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学习规律。比如:
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大脑神经发育等科学,从而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明白:幼儿阶段就应该发展孩子的感觉系统,让他去看,去听,去感受,去触摸这个美好的世界,每一次看,听,感受,触摸其实都是在发展能力,而这些都是未来学习的基础,而不是用兴趣课填满孩子的大脑。
了解一些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助于我们明白:幼儿阶段的数学启蒙,根本不是记忆,而是在生活中建立最基本的数感;英语启蒙,也不是简单的读写,而是先从听说开始,创造一种环境的熏陶;汉字的学习,根本不是坐在课堂里去认字,而是要在生活中让汉字和物品之间产生关联。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事情。所谓陪伴,不过是陪着孩子把每个阶段的任务做好,做透。而不是因为家长的焦虑,做出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事情。
急于求成带来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对学习兴趣的抹杀,对身体的伤害,或者是一生中的后劲不足。
专家让我们慢下来,是因为他们了解发展规律;那作为父母,要想慢下来,就需要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把当下的每一次选择放在人生长河中去看待,也许焦虑不攻自破吧。
去吧,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了解未来社会需要什么能力,而不是被周围的焦虑感染做出被动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