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有 3.5 亿的抑郁症患者,我国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已达 6.9%,估算约有 9500 万患者。
转载自《沈阳脑康心理专科》
这意味着,每 15 个人中,就可能有 1 个是抑郁症患者。我们的身边,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家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抑郁患者。
但是,即使抑郁症的患病率已经如此之高,可我们对于抑郁的了解仍是知之甚少。
今天,我们就想和大家谈谈关于抑郁症的 6 个真相。
01.
抑郁症是疾病,而并非情绪发作
对于抑郁症来说,情绪低落、不开心,只是疾病下的一种症状表现。
就好像感冒时,我们往往会咳嗽、打喷嚏,而这是我们受到细菌、病毒感染之后表现出来的症状一样。
抑郁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精神障碍,患者在发作的阶段,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下降。而这样的激素变化带来的状态变化也可能不仅仅是情绪。
患者还会表现出更多不同的症状,比如失眠或者嗜睡,暴躁、焦虑、头痛,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02.
仅靠抑郁量表不能诊断出抑郁症
目前几乎所有抑郁自测量表所评估的,都是「抑郁状态的严重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近期你的情绪、生理感受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抑郁状态。
但凡经历工作不顺、恋爱分手等重大人生事件受挫的当下,很多人都会产生“我不好,不再爱了,世界很糟糕”这样的念头。
一旦经历一个阶段的调整之后,这个重要的事件过去、压力消失时,抑郁状态往往也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测试结果显示你处在抑郁状态,也不等于你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所以,先别急着下定论,倘若怀疑自己当前的状态,我们更应当及时去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听听医生的看法。
03.
乐观的人也难逃抑郁症的“魔爪”
“爱笑”、“人缘好”、“情商高”并不能保护一个人远离抑郁症。
本质上,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和生理基础,任何人都有得抑郁症的可能性。
另外,抑郁症往往只有处在发作期时,它的种种症状才会显露出来。
生性乐观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郁症,在抑郁发作期间,她将暂时难以再保持乐观。
04.
抑郁症可以不吃药,但不能不治疗
确诊抑郁症后,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给出治疗建议。
如果实在不想吃药,可以勇敢地把这个顾虑表达出来,医生也许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法,比如经颅磁刺激、认知行为疗法等。
总之,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唯独不建议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或是强迫自己“振作”起来。
05.
抑郁症并不是时时都不开心
抑郁症并不会改变人们的各种基本属性,我们都一样,一天中也会有情绪波动。
抑郁发作期间,患者也仍旧能笑,只是那些快乐可能会稍纵即逝。
有些患者,甚至在发作期,还会努力表现出开心的样子来试图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
开不开心从来就不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我们也不应当用开不开心来判断抑郁症是否治愈。
06.
负面情绪是难以控制的
抑郁症表现出的退缩、畏难情绪,并不是软弱的表现。
患者在发病时,强烈的负面体验远远超出了自己能调节的范围,还可能会因此感到自责、无助。
“想开点”、“你就是进死胡同了”这样的劝慰在此时是无济于事的。
患者身体里的某个调节器暂时坏掉了,就好像我们不能让一个感冒的人马上停止咳嗽一样。
而抗抑郁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打破“越难受越不想动,越不动越难受”的恶性循环,让自我调节机制重新发挥作用。
正确认识和理解抑郁症,是我们和社会要共同迈出的关键一步。
错误的认知、过度的解读、疾病的泛化……都会让抑郁症变成一种刻板标签,而忽略了它背后一个一个真实的人,以及他们真实的情绪和生活。
最后我还是想说,这是一场持久的战斗,我们才刚刚开始。
但只要愿意开始,就一定有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