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向死而生的活法

向死而生的活法

作者: 互联网追风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4-14 15:26 被阅读0次

不久前一篇小学生作文风靡网络。一段关于时间的思考,迅速在网上走红,并被许多大V争相转发。

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宁波华天小学602班学生邵梓淇

这个话题在成人的饭桌前,只是感叹一番后,该干嘛还干嘛。大概小学生的作文难得引起成人们太多联想。在不久前,冯导的《芳华》上映,可谓投下了一剂感叹方药,饭桌前的讨论要激动很多。

我们一直会思考,芳华易逝,该如何过完一生。

有一本书叫《奇特的一生》,作者以一位老人逝世后,留下的一本日记开始,还原了这位老人如何珍视自己的时间如何过完的一生。老人将自己的每一天行程都一笔笔的记录在自己笔记本上,在笔记本上他可以看到过去每一天每一分钟发生的事情。这种分秒的记录持续了56年,直到他82岁去世。这位老人就是时间管理领域的大师柳比歇夫。

他在苛责自己的光阴。

为何会有人如此苛责时间呢?

他们看待时间的维度不同。

1 时间的流逝感

抛开时间在物理学上的解释,它在大众眼中的概念,其实一直就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为了生活的方便,人为的设定了某个共识来记录它。后来有了钟表,我们通过观察指针从一个刻度到另一个刻度,好似感受到了时间正在流逝。

然而,用这种钟表的刻度来量化时间,所感受到的流逝感过于抽象。若和个人的连接性不强烈,也就很难被人感受得到。如果换一种量化方式,和个人息息相关的,那么会让人对时间的流逝更在乎。

这类越能连接个人的量化方式有很多。最深刻的一个,就是个人的死亡时间。

如果世界上发明了一种死亡时间手表,每个人买到后,只要一佩戴上,那么死亡时间表就会开始计时。它计时方式是倒数的。它通过分析你的日常行为、心情状态、身体指标来动态显示你离死亡还剩下的天数。那么这块表上的数字,就成为你息息相关的时间量化值了。因为你会在吃下一个汉堡,抽一支烟后,忍不住去看表上的剩余数字,并影响你接下来的行为。

如果有一块这样的时间表,或许是灾难的,这会让你天天活在确定性死亡的惶恐中。庆幸的是,死亡手表并不存在,你永远也无法获得确定性死亡时间表。

那么还有什么来量化时间流逝感呢?

2 时间的量化标准

既然时间只有和个人产生强相关性,才能更强烈的感受到流逝感。那么就需要换一种方式更好的量化它。这个量化方式会有很多,比如死亡时间时间颗粒度衰老速度

死亡时间,上节已提到,并不存在。然而,这个对于绝症的人来说,却是存在的。对绝症病人,医生总会在征求患者家人意见后,选择性告知病人可能的死亡的时间。确定的死亡时间表,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灾难。

时间颗粒度我在此前的一篇文章《面对老板增压问题,要从重视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开始》有过提及。在时间颗粒度上去感知时间,算一种很有效的量化维度了。

衰老速度,是另一个维度的量化标准了。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Geoffrey West)在他的一本书《规模》,表达了对人类寿命的思考。他认为,人类的寿命上限,从未真的得到过提高。让人死亡的终极力量不是病,而是衰老。而衰老,是可以用数学算出来的。衰老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受到损伤。损伤有各种情况,其中之一就是在终端毛细血管和细胞之间的磨损。而这种磨损是不可替的。

根据数学公式就能计算出人类的寿命。新陈代谢率跟体重的 3/4 次方成正比,损伤率也是跟体重的 3/4 次方成正比。生物的寿命是跟体重的 1/4 次方成正比。

如此烧脑的一本书,值得学理派死磕一番。不过通过这个公式,至少让我们面对生命有了两个具象化的要求,少吃一点和多锻炼一些。

3 向死而生的活法

在物理学上来说,所谓的时间流逝其实并不存在。然而对一个人有限的人生阶段来说,时间流逝确实真切的,一去不复返。时间只能留下回忆的机会,永远没有重来的可能。

比如一个刚结婚的年轻人,面对不久前拍的结婚照,那一刻的时间便永远定格成回忆了。等他以后儿孙满堂时,指着这副照片,便只能借景生情,回忆起当年年轻的时光。

那么精彩的活着,是不是最终就是让回忆活的精彩?

从今天往明天活,是没有回忆的,那是憧憬。而从明天往今天活,就是在回忆中度过。

向死而生的活法,就是从死的那一刻回溯之前的日子该怎么活。这种在回忆中度过的体验是奇特的。

如同看当年的照片时,我们总会感叹自己当年的美好时,多么渴望在年轻时多做点什么,多抓住一些什么。害怕错过我们本该拥有的最好年华。当细细向死而生的看待现在的生活时,便庆幸现在依然年轻,还有大把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一生。

你已经预设了未来,看到了终局,剩下的每一天都是在向那个终局前行。

有一年冬天,朋友约我去滑雪,我忽然间想到上次滑雪还是8年前的事了,当时过于冒险,直接从初级到高级。签完免责申明书,坐着缆绳到达山顶,在山顶上,看到前面人跃跃欲试不敢下,一猛子直接从上面冲下去,不曾减速,极度危险速度,差点翻过防护栏冲下悬崖。

后来回忆,这大概是冒险堵上一条命。无畏的代价让后来的我更加珍惜生命。

常听说人生苦短,可是总没感觉到苦短时,就躺在病床上了。病床上的每一分钟都想念健康时的自己。然而健康的时,却总是欲求不满的想拥有更多。偏偏身强体壮时又忽视锻炼的节奏。

希望日子能过的更加有温度和质量,于是一直在追逐着,为不确定的未来盲目的一路狂奔。其实,我们可以提前预知终局。在通往终局处微笑的看着每一个阶段正在要做的事情。

那么预设终局这一条,便是向死而生的活法的前提。你会做什么样的预设呢?

苛责光阴,只因为你看到的时间维度不同。

岁月不饶人,我们又何曾饶过岁月。

4 最后

向死而生,其实早已是一种死亡哲学概念。

1927年,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end-


作者简介:曹涛CT,产品经理,互联网追风人。

相关文章

  • 向死而生的活法

    不久前一篇小学生作文风靡网络。一段关于时间的思考,迅速在网上走红,并被许多大V争相转发。 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

  • 悟空出走:LEFT的组织活法 (七稿)

    大家好,我是书玉,今天分享的模型是应用于团队管理的Left模型,向死而生的组织活法。向死而生是一种人生的活法,对于...

  • 向死而生的组织活法:Left模型(二稿)

    大家好,我是书玉,今天分享的模型是应用于团队管理的Left模型,向死而生的组织活法。向死而生是一种人生的活法,对于...

  • 向死而生——《活法》书评

    稻盛和夫是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缔造者,现如今唯一在世的“经营之圣”,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创始人,作为“经营之圣”的稻盛...

  • 向死而生,顿悟活法

    一书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活法》引领我正视死亡 001 不要等到灵魂逝去的那一刻 有生之年活着的每一天,我们都要...

  • 生命的最好活法:向死而生

    在文章的开始,还是来说一说,为什么要聊死亡的话题? 因为死亡是我们人生的终点,是我们必然要去面对的一种“自然现象”...

  • 向死而生,向死而生

    九月忧伤,十月耻辱。 那天,莞尔把自己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十八层。顿时各种牛头马面的小鬼扑身而来热情相拥。莞尔虽觉已经...

  •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好像起了个很惨烈的标题, 但实际上只是几件身边发生的事,而且重点是生。 一 前天晚上和小熊聊天, 他抽着烟——我看...

  • 向死而生,才是人生的高级活法

    今天来聊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因为它是关于死亡的。 在中国人眼中,谈论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忌讳。但我觉得,这个是每个人必...

  •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今天跟着罗振宇在他的《逻辑思维》中学会了“向死而生”这个概念,很想与大家分享 “向死而生”什么意思? 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向死而生的活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mh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