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2

作者: 林夕尔小七 | 来源:发表于2020-11-28 21:50 被阅读0次

    2020年的高考作文怎样在^0^国学的课程中体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件事。

    今年的高考作文是什么?

    ^0^国学的课程体系是怎样的?

    下面就是2020年的高考作文的题目。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写好这篇文章,单是通过这一段文字材料的描述是不够的,因为所知道的信息如果太少,就无法有深度和延展性的去展开深层次的探讨。所以我们需要去了解这三个人的生活背景,这三个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总之是了解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写作,越有利于思考。那接下来呢,我就给大家简单说一说,在^0^国学课程当中是怎样体现相关内容的。

    礼崩乐坏,春秋五霸,史无义战,难止杀伐。

    上面这段话是中华童铭的第9课,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五霸”这样一个概念,因为这个课是按照历史顺序讲的,讲到春秋五霸的时候,不仅涉及到这三个人的故事,还有历史背景作铺垫。这是这三个人物,第1次在课程中出现。孩子们可以了解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相关故事。

    接下来在后面的课程当中,第6篇、第7篇第8篇,都分别不同深度的涉及了这三个人物的关系,我们分别来看一下。首先来看第6篇《礼让》当中出现的这一段话。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宪问》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主公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民直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已沦陷于入侵的夷狄,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无人知道呢?”孔子赞美管仲是一位仁者。他的学生子贡提出了质疑。由此孔子说出了他的理由。孔子是从历史的作用、惠及人民,维护周礼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功绩,认为他是个有仁德的人。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不炫耀武力,阻止了齐鲁和周围各国被夷狄化,保存了中原中国的礼乐文化,这个历史功绩不容忽视,所以像管仲这样有仁德且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的人,不必像普通的匹夫匹夫那样去斤斤计较于他的节操,这种小节只有“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世之功,岂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这段话里涉及的信息量很大,管仲这个人物的特点是需要依托大量的历史事件去佐证,所以一方面我们了解了儒家角度下的管仲,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了大量相关的历史事件,其中就包括齐桓公和鲍叔牙在同样一件事情上的其他态度,从而深入理解三人的关系。

    接下来看第7篇《修身》篇里边的一篇一段话。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孔子说:”管仲这个人气量不够大。”有人说是因为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家里很有钱,又养了大量专职为他工作的人员,这还能算节俭吗?那人又问他算懂得礼节吗?孔子说国君在庭院门口修建影壁,管仲也在自己家庭院门口修建影壁。国君设反坫,管仲也设反坫。管仲要是算懂得礼节,那还有谁不懂礼节呢?

    孔子对管仲有过很高的评价,说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并且是一位仁者。但是在这一章里孔子对管仲颇有微词,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奢侈,二是越礼。孔子对管仲并没有全盘否定,只是指出他的格局太小又僭越礼制,虽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最早的霸主,但是功是功,过是过,完全两码事,按照孔子理想中的君子道德标准来看空管中,就显得格局不够阔大,不能够对自己和家人严加约束,所以。所以它也不能真正影响桓公进而形成良好的风气,以至于自己刚过世,齐桓公就陷入困境,死后甚至无人收尸。

    从这段话当中,不仅可以了解到管仲的另一方面,也能对当时社会的礼制有所掌握。同时,更进一步获悉了管仲和齐桓公之间紧密的联系。

    接下来看第8篇《交际》篇中当中的一段。管仲,鲍叔相谓曰:“君乱甚矣,必失国。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与子人事一人焉,先达者相收。”管仲乃从公子纠,鲍叔从小白。国人果弑君,小白先入为君,鲁人拘管仲而效之,鲍叔言而相之。故谚曰:“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以管仲之圣而待鲍叔之助,此鄙谚所谓“虏自卖裘而不售,士自誉辩而不信”者也。                ——《韩非子》

    因为这篇文章是出自韩非子的,所以你会发现,这里边记载的这个故事内容跟以往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版本的不太一样,我们以往所熟知的版本是鲍叔牙大公无私举荐了管仲。但是,在韩非子的这篇记述中,管仲和鲍叔牙两个人是相约一人负责一个公子的辅佐,先达者相收。意思是说,如果管仲辅佐公子纠成功上位,那就要提拔鲍叔牙,反之如是。总之两个人这件事是相互约定好的,这篇文章最后的一个总结是说,任何人的成功或者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借助外力来去实现。

    综合以上三篇,大家会发现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最开始先了解基本的人物关系。然后是出自论语的两段小古文,让我们知道从儒家角度是如何解读三者关系的;最后一篇出自于韩非子的小古文,实际上是站在了法家思想的角度去解读三人关系的。通过循环往复的由易到难的,由浅入深的几个步骤学习,我们就能够比较完整的、有深度的去理解三人之间的关系和每个人人物的特点。我们要有足够的输入,才能输出写作,当你有了足够深厚的知识底蕴,再去写东西就会容很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nc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