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刚上大学时,我站队到了班里不自信的那波人群中。
看着别人谈笑风生,却不敢尝试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聚会上跟风笑,跟风吐槽,扮演的角色是捧哏者的捧哏者。
那种畏畏缩缩的行为出发点,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
害怕引个段子,会搞得思想上捉襟见肘。
简而言之:怕出丑。
尽管读到一些行为指南和绝对经验,里面说
"不要怕出丑",
"不要草包而要敢",
"年轻人要多积累失败经验"
自己就是抹不开面子,就是跨不过那道该死的莫名其妙的坎儿,就是从内心深处至浅处全都塞满了恐惧。
归根结底,就是不自信呗。
当一个人不自信的时候,也不适合打肿脸来充胖子。
因为你这时心里清楚自己很差,再怎么假装,也始终逃不开精神谴责。
所以,这就是我当时的基本想法。
听起来,似乎有理有据。
《逃避可耻但有用》2.
和很多人一样,我对自己这种湮没在群体之中的草包回应,感到万分懊丧。
我决定反击,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
阳光,宿舍,日记本。
我执笔写:
掌握主动权,放纵自己的求知欲。
并在心里大声叫喊:
变优秀啊,变优秀啊。
但我的反击失败了。
知道不知道在做事之前先动动脑子啊?
不知道。
如果巨婴式的伸手被标签为最傻逼的错误,
我就是那个错误的经典范本。
我学画画,练软笔书法,看卡耐基,做精听,
还眼馋集群的女生篮球活动。
在大一课程安排比较满的形势之下,我尝试了所有的事情。
但都以失败,放弃而告终。
我不能将它归结为轻狂,
因为那是如此地不诚意。
贪婪不可怕,但是过分的贪婪很坏事。
还没有学会下地走路,你就想飞天摘星,最后会一无所得。
之后,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注度极高的问题,叫做:
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变成一个行动上的巨人?
才知道对这一大堆尝试的解释,有个恰当的形容:空有上进心。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精神上家徒四壁,做事却还只有三分钟热度。
那个时候,我在社交上继续不自信地草包着,每次独处清醒,都会自我排斥,自我讨厌。
+3.
现在回想起来,一开始我就解读错了。
而很多人和我相似,想改变,却系附错误的认识。
电影《点球成金》中有句话可以来做解释:
"你永远问错问题。"
你应该停止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烂啊",而发出更为可行的问法:
"我怎么可以再好呢?"
再好。
前提是,认可现在的自己的好。
办法是,肯定自己的行动和努力。
我自喜于自己的阅读习惯,守护着那份似乎与生俱来的同理心;想读王小波杂文不想读他的小说,那就只看杂文不看小说;看电影,同时看着文艺派和通俗派,并选删不喜欢的内容,毫不耻于表达自己的兴趣;看着一条条说马云洗脑的弹幕,内心却不以为然,仍为他和十八罗汉在杭州的那间屋子里洋溢的理想色彩所感染;开始了极简主义,却依然维持着感情复杂主义。
而这种自我满足一遍遍地表达着:
你真的真的不用十项全能,
你只需要自然绽放。
前些日子,姜思达发了条微博,内容如下:
"实话实说,到今天我也不懂啥是通货膨胀。"
后来他又说明自己不会看足球,不会三国杀,不会打麻将。屏幕接连传来一股,美媛专属的娇怨味道。
在当天"反思不会……"系列的最后一条微博上,有个热评写道:
"达令,你的美已经让世界受宠若惊,你会喘气就行。"
这种直白奔放的回应,真的很讨喜啊。
还有针对这条的回复,说哈哈哈马屁精哟。
可是粉丝们心眼儿都亮着呢:
谁都愿意做这个马屁精,
谁都愿意对思达说出这句话。
因为,尽管它有一定的玩笑和捧追成分在,但大家却不难看出其中的那份认真。
有意思的是,微博内容引发有些粉丝跟队形。
他们也讲起自己的"不会":
不会骑自行车,
不会斗地主,
不会象棋
……
我们不会好多东西啊,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呢?
能生存的。
你的优点,要比你的缺陷所占的权重,多得多。
况且,在乎你的人,真的不care你的"不会"的。
就像Gang曾经表达的一个观点那样:
"接受自己的独属"
"拥抱自己生活的全部要素"
。
+4.
虽作为年轻人,但比起自信满满,我们对待很多事情,大都要更犹豫些。
眼里看到别人现成的成就,看到自己明显的不足,很容易被对比之下的差距给吓到,进而产生慌张甚至浮躁的心理。
然后给现世造成了这种印象:
现在的年轻人好飘啊。
可那真不是飘,而是怕。
所以,应时而起的丧文化塑造了一个坚强的壳,青年们可以打着佛系的名号,活在群体之下。
我们明白,摆在面前的就是事实。
心态积极并不是生活中的连续项,因为总有丧气和乱麻团充当着间断点。
但是,既然能跳进消极沼气供养的池坑里哼哼唧唧,口吐无意义论。也必然能爬上来,在自己所定的意义里歌颂:
我命由我不由风。
+和朋友在夜晚操场散步,她说:
"感觉自己真是个烂人。"
我和环道附近的路灯一起回答:
"你很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