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无愧”是一个褒义词,不过在真实的关系中,并不绝对,自己“问心无愧”往往会造成对方的内疚。有了内疚,就会体验到一种“我不好”的这种感觉。
为了避免“我不好”的这种感觉,很多人更愿意过分地去追求清白感。最好的一种获得清白感的方式就是只付出不接受,这样就会在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绝对正确。那么相应的另外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觉到内疚,觉得问心有愧,久而久之,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再往后推演,问心有愧的一方真正做出了逃离的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伤害,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
反过来想想,谁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呢?
在关系中流动、循环才能长久,一方付出,一方接受,一方回馈,一方再接受,这是一个正循环。如果这个循环被切断,关系就逐步会变成无源之水,逐步凋零。
德国家庭治疗师海灵格描绘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一个人不管多么付出,仍然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另一方,总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内疚,所谓的“好人”常常拒绝这份内疚的流动,于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完美的付出者”,那样就可以问心无愧了。只不过,这份内疚并没有消失,它其实是被“付出者”有意无意中转嫁到“接受者”身上了。
简单来说,“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样一种逻辑: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关系中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那都是你的错了。人最容易逃避的东西,就是“我错了”,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所谓的“好人”为什么常常不被待见了。
【下一步行动】
敢于接纳那份“我错了”的情绪,是成为一名真正付出者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