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换个话题,谈谈自己身上一个很久前就意识到存在,却似乎无计可施,事后又常常让自己懊悔的问题——拖延。
拖延是这个时代的流行病,谁要没这个病反倒很奇怪,只是越发意识到自己病重了。
从图书馆续借了一次又一次的书,东看一半西翻一点的电子书,相册里上千张没整理过的照片,手机上一屏又一屏没打开过又犹豫不删除的应用,每天拖到最后一刻才写完的文章,几周前就在研究的技术问题,还有浏览器上打开的一排长长的舍不得关却又一直没看的标签……
细细一盘点,我真的病得不轻。
为什么有这么多事没做呢?
没有时间吗?不对吧,每天就算加班也最晚八九点就回家了,周末也不是总加班。
没有精力?有可能,更多时候回到家宁愿无所事事地刷手机,也不干一点正事,周末作息不规律,通常是没有精神没有效率的。
可是,在工作上的我明明是另外一副模样呀,项目上的事我就基本不会拖延,不会到了deadline还结束不了任务,更不会耽误别人的进度,也能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为啥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事,就诸事不顺呢?
对比工作和生活上的差异,我总结出几点原因:
- 没有deadline。没有来自最后期限的压迫感,再加上感官对时间上的错误认知,经常会觉得半小时内的时间只能算碎片时间,刷刷手机算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又觉得时间还长,不急,先放松娱乐一下,这大段的时间不是被切碎了就是被一件件不重要的事情占据。
- 没有计划性。多长时间看完一本书如果没有计划,可能就是一直看不完这本书,多长时间学会一项技能没有计划,那项技能就会成为自己每年的目标,而不是每天或者每周会花点时间去做的事情。
- 没有细化。不对一件复杂的事情进行拆分,一来会产生心理上的抗拒感,这件事太大了,现在做不来,以后有时间再慢慢做;二来也没有完成小目标后的成就感,不容易持续做下去,甚至不可度量当前的具体进度。所以做任何复杂的事,先拆分、计划,再按小目标执行。
- 没有人监督,或者不需要为他人负责。不用担责,心理上的负担就只会从赶快做完这件事的负担,转化成阶段性懊悔一直没做完事情的负担。
- 没有目的性。没有准确的目的,泛泛而谈的学习和读书,都是无法检验,无法判断学习成果,甚至无法真正实用、掌握的。
针对以上原因,有几个点是有利于化解这种无意识拖延情况的:
- 确定了短期内需要做的有一定复杂度的事情,小到读完一本书,都先用文字记下来作为短期目标。
- 进行任务拆分,计划日期(包括截至时间,和每天预估需要花费的时间)。
- 以周为单位回归执行情况,总结和反思,保证进度。
譬如念叨了几个月,却一直没做好的事情,现在重新整理一下:
- 目标——3周内学会Python基本用法,利用开源框架写出一个能爬取豆瓣上电影数据的爬虫。
- 细化拆分:
- 以《简明 Python 教程》为教程,前两周完看完该书,每天需要看一个章节左右,并敲完书中实例代码,预计1个小时。
- 最后一周前3天搜索爬虫相关技术文章。
- 最后一周最后4天参考相关文档写好爬虫。
- 爬虫项目具体细节在研究过相关技术文章后给出更细致的拆分。
为不让自己当众打脸,我得好好对待这个目标了。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