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刚和孩子视频完毕,有个小细节让我回味。
妈妈放下2个月大的十七,让他和视频里的爸爸聊会天,而妈妈着急上厕所。妈妈转身走后,十七朝着妈妈消失的方向,立即大哭起来,毕竟,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懂得妈妈马上回来是什么含义。
这个时候,在宝宝另一侧手机里的爸爸发声了:“十七,小十七。妈妈没有走马上就回来,你看看爸爸在哪里?”
虽然没有陪在孩子的身边,但是他对我的声音还算熟悉,好像听懂了似的止住哭声,并转过来试图找到声音的来源。
这一幕让我很暖心,现在回味一下,其实这不只是我成功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更深层次的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能力。要知道,最快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有人不断的和他们说,并且给他们大量的回应机会。
02
周末的一次亲子活动上,年过50的白大哥分享了一个案例。他回到家乡的时候,一家人围绕饭桌吃饭。按规矩每个人都需要讲话,可是最后轮到15岁的外甥时,他憋红脸那也不知道说啥,而旁边2岁多的外甥女,却一直唧唧咋咋嘴没停过。
白大哥说这里一动一静给了他强烈的反差感悟,而我感同身受。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不爱表达的,大部分是被父母、老师压抑了这方面的能力。
在实际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问起问题没玩没了,家长却对孩子的问话疲于应对,很不耐烦。这个罪魁祸首可能是父母们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不过不可否认很多家长这方面做的并不好,他们把孩子放在冰冷的屏幕前,来逃避孩子可能的问话。
语言能力的学习是需要情感链接、专注以及真正的对话互动的。上面我和十七沟通的情景里,就完美的符合了这3个条件,虽然他不会说,但那一刻他明白了爸爸表达的意思。
03
有一次我和大宝十六视频时,因为网络原因,信号不好,导致通信不畅。恢复视频后,十六嘴里就不断的重复一个问题,由此我们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我:“宝宝,现在能听到爸爸声音了吗?”
宝宝:“爸爸,你刚才怎么没有声音了啊?”(疑问)
我:“那你现在能听到爸爸声音了吗?”(我不太想解释,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太复杂。)
宝宝:“爸爸,你刚才怎么没有声音了啊?”(爸爸你咋不回答我问题)
我:“刚才卡了。”(没办法,那就解释一句吧,一般人都能听懂)
宝宝:“爸爸,你刚才怎么没有声音了啊?”(我就没听懂)
我:“刚才网络卡了,所以爸爸说话你就听不到了啊”(详细说一遍,怕孩子没听清)
宝宝:“爸爸,你刚才怎么没有声音了啊?”(我还是没听懂)
我:“啊,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其实这句完全是敷衍,想把这个问题跳过去,但是我自己马上想到这不是一个好爸爸该做的)
我:“啊,我们之间的声音,是通过网络来链接的。就像大路上堵车一样,如果前面有车,我们的车就过不去了。刚才网络堵住了,卡了,所以爸爸的声音过不去了,宝宝就听不到了。”(解释了好几遍,内心挺崩溃,但是感觉超值)
妈妈:“你说这么大堆,她不可能听懂”
宝宝:“哦,我明白了”(虽然没听懂,但好像有道理,像堵车一样)
我:“听不懂也没事。”
很多问题,不是家长不能和孩子说明白,问题是我们不愿意思考那么多,然后表达的让孩子理解。我现在有一个感悟,如果孩子在一个问题上连续问3次为什么,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表达出现了问题。孩子没有家长那么高的认知,所以我们和孩子对话时,要进行换位思考。
家长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其实不单单是教他们说话而已,整个过程中,父母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也传授了过去,打造孩子对世界最基础的认知。说话分早晚,但是思维方式这可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绝对马虎不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