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部电影是以二战为背景,臭名昭著的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浩劫型的种族清洗。
主角席皮尔曼是波兰一家电台的著名钢琴师,正在在电台直播中,一个炮火轰炸了大楼,终止了他的演凑,四处的人都在井条有序的躲避战火,他从废墟里出来,遇见了自己的朋友,满脸微笑向朋友和朋友的妻子行见面礼。他的优雅自信从容,与战争的混乱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可以说这种偷袭式的轰炸是习以为常的,经常发生,也可以说,对这场灾难心理早有准备,不是突然而来的。
推开家门,正在打包行李准备移居的亲人说:“见到你真的是谢天谢地。”细想这句话感觉战争,对人生命的生还,特别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是多么的无能为力。
他们不愿意离开的,但是没有停止收拾东西。广播里的一个“坏消息”让他们停止了离开的思想。——
“英国向德国纳粹宣战 法国波澜不再孤立无援。”
一家人欢呼雀跃,这则电报已安抚了波兰所有犹太人准备逃离的心。但是谁也不知道,等待来的是一场灭绝性的浩劫。跳过了战争的残酷,忽视了纳粹的狠毒,直接选择等待胜利的曙光。谁也不知道,直接迎接他们的是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我们以主角为中心解说一下这部电影。主角是一位钢琴家在演奏途中遭遇战争,被迫回家准备收行李逃离,得知德国纳粹被英国宣战,法国波兰不再孤立无援,一家人决定留下来。
凄凉的街道上,捷足先登的是整齐伐一的法西斯纳粹德国。
头发已灰的父亲揣着家里所有的积蓄和家人讨论,外来侵犯钱应该放在何处。妹妹不赞同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说应该藏在花瓶底下,二哥反对父亲,如果按照他的说法把钱藏在凳子底下,德国人会闯进家门抢凳子。他直接用一张报纸把财产全部盖住,想以这种方式掩人耳目,一家人面面相觑。钢琴家提议把财产卷成一卷,一张一张地放进小提琴的琴箱里。他们彼此争论不休。母亲出面,决定把怀表压在花瓶底,把钱藏进琴箱。
在和平年代前可以满足我们大部分需求,在主角的这个时期,有一点钱,留一点钱,藏一点至少可以改善伙食,每顿不总是在吃土豆,土豆,又叫马铃薯。
不久备受歧视的消息来了,只要犹太人外出必须压制性的,佩戴醒目的徽章,以此来表表明身份。
一天两个德国军官明目张胆地欺负了正对面走来的带着犹太人徽章头发花白的老人,路过的军官问他为什么没有敬礼,当老人正要脱帽子里的时候,军官给了他两记重重的耳光,并命令他不准走人行道走下水道。这个镜头或许是残酷厄运的开始吧。多么善良可怜的人们啊。
紧接着他们就迎来了大迁徙,纳粹德国为他们建了一个暂住所,也就是历史上的华莎隔离区。他们把人先集中在那里,然后再分一批一批的运到集中营。被送走了,人们压根儿不知道自己去向何处。暂时留在这里的人们也不知道出去的人是干什么的?有去无回,没有消息,没有人说。
被留下来的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工作,进厂上班,拿到工作牌,拿到不被带走活下去的蓝卡。生活越来越苛刻,环境越来越恶劣,尸横遍野,有劳动力的工人也避不了这场灾难。
就当主人公一家人准备被赶上火车,一个在德国纳粹眼皮底下做事的朋友,一把把史曼标从途中拉下来,让他逃过这一劫,接下来的日子他一直在逃难,活下来就是最伟大的了。
钢琴家认识的朋友比较多,况且也有人愿意帮助他,这个地方藏不住了,就到另外一个地方藏着,每个星期都会有人来送食物。钢琴家靠钢琴的意志,这样躲避着。有时候送食物的人迟迟不来,饿得两眼昏花,瘦骨嶙峋,吃了一颗发芽的土豆,病倒了。与其说病倒了,不如说饿昏了。
战争越来越激烈,每天听着窗外,看着窗外战火声,看着外面那些四处逃窜都还是惨遭不辛的人们,雨林枪弹,尸横遍野,德国人把尸体堆成高山,浇油焚烧,场面混乱不堪,残酷不已。
终于大炮开始轰炸楼层。房间里藏不住了。房门被锁死,真绝望啊,坚持了那么多天,最后还是失败。炮火把楼层一栋一销毁掉,主角逃过浩劫,从废墟里逃了出来。躲过了炮火。躲过了德国军官的搜查。逃到了墙外的另一边的烂房子,却没有逃过食物的匮乏。他在破旧不堪的房间里面找啊,找啊,总算有一个救命的罐头,以各种方法尝试打开它,翻箱倒柜的时候,抬头遇到了一个德国军官,他绝望起身看着了,连孩子不放过的纳粹,此时此刻是必死无疑。
这个德国军官,问他哪里人,会什么?军官带他来到了一架钢琴旁,他郑重地坐了下来,像每一次演出一样,却比每一次演出都要庄重一样演凑。窗外的光蕴洒在他身上,有声有色有形的一件艺术品,与这个世界隔绝,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但又不像是。(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一下这个电影里的桥段,语言还不足以形容他的意境)
希皮尔曼像是为自己的生命献上最后一曲,音乐无国度,音乐可以化解仇恨,德国军官动了恻隐之心。
或许德国军官被震撼到了,或许这个德国军官喜欢钢琴,或许德国军官对音乐家情有独钟,或许钢琴家对钢琴的信仰救了他。演奏后,史曼标并没有遭到枪决。得知他的藏身之所后,他给他拿了开罐器,给他准备了食物,离别的时候送他一件大衣。
可以这么说,但是还有种说法。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了战争的残酷,不杀他,是这个军官也善良。德国快要投降了,这也可以说是,撤退路上如果遭遇不测,认识一个人也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但是我们始终相信人性永远有好的一面。
电影,把这个军官的身份透露给我们——上校,一个有头有面的人物,也是一种讽刺。德国军官的办公桌上有一张全家福,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不杀主角的原因了。其实战争对双方都是残忍的,被命令的无可奈何,是一种无形的枷锁,爱国着只有服从,也是一种责任义务,身为军官的。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无辜的,他们没有对错。
德国投降,主角穿着那位军官给他的保暖大衣,站在路中央,欢呼自己的人。被当成了德国人围攻起来,解释一通之后,获得了自由,获得了胜利。
胜利后,德国军官被抓走了,当成俘虏被围在铁网里面。旁边刚好经过一位音乐家,愤怒厌恶的朝他们,破口大骂。德国军官如在窒息的海洋中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般叫住这这个人,他眼里闪着一丝生命的希望喊着“你是音乐家,你认识一位钢琴家史曼标吗?”他最后的希望和他的对话被阻止后失去了,音乐家问他的名字,没得到应答。
影片最后,这两个音乐家相遇,说起了这个事,来到了那个地方——
——“就在这里,我确定,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了”
“铁网围着他们,我站在这儿,有一个德国军官向我走来”。
——“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吗”?
——“不知道”
——“我去那间厂问问,或许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