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断舍离》
作者:[日]山下英子
原因:人的一生都在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因为你选择了不选择。由此看来,谁都无法逃避选择。而且,一旦你做出了选择,就必然要承担选择的责任,为后果负责。因此,怎么提高做选择的能力,怎么样做出相对来说正确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再想想,自己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总是凭感觉,依赖直觉。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时候面临选择时,会觉得无从下手。往往这时候,一些关键性的选择就很容易被别人的建议或意见左右。选择做得好还好,做得不好,少不得一番责备和埋怨。
《断舍离》这本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在做选择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书封底有这么一段推荐语:
通过断舍离,你将重新认识身边的物品,理清物品与自己的关系;
通过断舍离,你将重新认识你自己,找回对自己的了解和信任;
通过断舍离,你将重新认识这世界,获得整个宇宙的支援和能量。
以此,送给自己,也送给大家!
以下为更新部分:
------------------------------------------------------------------
20180106《断舍离》第五遍100%
20180105《断舍离》第五遍P1-100
徐先生联名小朋友向我上述,说我每天只知道抱着手机,不陪他们。我真没感觉啊,至从他回来后,我书没好好看,文也不能静下来写。还怨声载道,我也很憋屈哇。
还好只有两天徐先生就要回工作岗位了,要不我会郁闷死。
20180104《断舍离》第四遍100%
今天从凌晨开始停电,目前都还没来,冬天室内室外的光线都不太好,只看了书,电脑用不了,手机电量不足,本子上记了点大纲。
20180103《断舍离》第四遍P61-120
20180102《断舍离》第四遍P41-60
徐先生回来了,杂七杂八的事多了不少,明天我得让自己静下来好好读读书
20180101《断舍离》第四遍P1-40
不知道是谁说的,自从有了孩子后,越是放假越是没时间。这几天有体会了。
20171231《断舍离》第三遍P142-P192 (第三遍100%)
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依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在最初阶段,觉悟和勇气是必需的。如果能够放弃的话,就能换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这种对未来的乐观心态。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自我探索。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断舍离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当下。
20171230《断舍离》第三遍P120-P141 读书笔记
第三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001 “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
”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但多数人都让物品当了主角。而我也是这其中之一。
大量累积物品,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对物品的品质和数量毫无知觉的状态。
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002 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已经成为了垃圾暂放处的房间,就好比是被各种人围绕着的生活状态。初期 ,满屋子都是陌生人,提高一点,从周围都是陌生人上升到了四周都是认识的人的阶段。如果再往前发展一步,就到了需要确认能不能把对方叫做朋友的阶段。这个阶段,就要引入时间轴的概念了。
人际关系本来就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这时人会自动慢慢疏远,但物品不会像人一样主动从你身边溜走,因此所有的判断及及判断之后的行动——扔掉,还是送去二手店,还是送给谁——都要由自己主动去做。
反复几次之后,你就能渐渐发现对当下的自己来说,什么是不必要的了。在这种状态下,连街上卖的东西看起来也全都是垃圾了,人的思维模式真的可以改变到这种程度。在断舍离里,这种就叫做”对破儿的IQ"的提升。
如果还能持续进步的话,就能到达更高的级别——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所以 说,这才是真正精挑细选后的状态。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003 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在断舍离里,“扫除”明确地分为上面所说的那种收拾,需要利用收纳术的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人、刷的打扫。
扫除是需要顺序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在没有收拾,也就是没有筛选物品——物品数量庞大,丝毫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就开始整理。结果,过不了多久还是会恢复原貌,还是乱七八糟,没法打扫。
上面步骤,我周而复始地在做着,感觉打扫真是件极痛苦的事。为了减少做这类无意义的事情,以后要做到:
001 消减物品的数量,提高物品的质量;
002 不在看得见的地方乱放东西。
004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换句话说,如果只留下那两成物品,在五次里,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困扰。
扔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就能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005 “可惜”的两种含义:
一 是“珍惜物品”的代名词。
二 另一种含义就是,爱惜物品的心情。
所以,既然觉得“可惜”,就不该仅仅是把它拿回来收着,而是要去分享。正是因为觉得“可惜”,才不能为了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用到“而将其无限期地保管起来,而是要把它送到此时此刻最为需要的地方去。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可惜“,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这也是断舍离的重要技巧。
所以从今往后,不能让“可惜”成为不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006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而选择所依据的标尺会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
如果经常把一大堆东西一股脑塞给孩子,那他们就有可能成长为没有 自主性、选择能力低下的人。从小被给予得太多,没能学会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正是因为要直面这样的自己,所以面对物品,从繁杂冗余的物品中解脱出来才需要足够大的勇气,而且过程有可能会很痛苦。对人类来说,半死不地吊在那是最让人痛苦的。如果觉得讨厌的话,如果不相合的话,如果进行得不顺利的话,倒不如干脆来一个痛快的了结,光靠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说到底,行动才是一切。
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第四章 身体开始行动
——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1、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这跟我们平时所说的,先要找到自己的成就事件,以此来鼓励自己是同样的道理。有点区别的是,这里要先树立自己的成就事件,以此来树立后期的信心,提高收拾的动机。
2、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一、重视健康及安全
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做起。吃饭、睡觉、排泄的场所,比如厨房、卧室、厕所、浴室、洗脸台等等。
二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
着手于看不见的场所、不想看见的场所、不想让别人看见的场所等等,即使打扫干净了也不会有任何人发现,但是自己知道并且总是在意的场所,比如仓库、不怎么打开的收纳箱以及其他自己很在意的场所。
三重视运气
要想让家庭整体运气上升的话就选玄关,要是希望能先提升自己的运气的话就选卧室等等。
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20171229《断舍离》第三遍P101-P120 读书笔记
让房间变乱的心理
让房间乱七八糟,把屋子搞得一团乱,粗暴地随便乱堆东西,就相当于赋予了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蔑视自己,甚至潜意识里充满了完全意识不到的羞耻感。
在整理收拾房间这件事上确实有这方面的情绪,为自己做不好这件事而感到挫败。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居住的地方会投射出我们自身的状况。由目前自己的住所环境来看,自身还存在太多的问题,需要一一去改善。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断舍离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环境:
与人有关的环境和与场所相关的环境;
近环境和远环境;
靠自己的力量能改变的环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不了的环境。
改变居住环境的方法:必须得进行诊断,要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家。
语言与动作也属于自己能改变的环境之一。
要打造出能够好好招待自己的空间,像去高级饭店吃饭,在高级美容院享受绝妙的护理一样,成为最棒的空间。断舍离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力消除反差的环境整理术。
书中例举了一百多年“南丁格尔口中的居住环境与健康”的一段话,觉得非常有启发:
不仅污物堆积如山,其他让家里变成不洁物的囤积所的东西也比比皆是。贴上去多少年都不换的旧壁纸、脏兮兮的垫子、从不打扫的家具……这些东西都和地下室里堆积如山的马粪一样,是让空气变得污浊不堪的罪魁祸首。这里的人由于所受教育和习惯的原因,根本不关心居所的健康,而且也根本没想过这回事。对所有的疾病,他们都当作自然结果来接受,认为是”神来之手所带来的“。还有,就算他们觉得保证家人的健康是自己的义务,可一旦要开始实行了,就一定会输给各种”怠慢与无知“故态复萌。
而”怠慢与无知“主要有三种,简要说来就;
1 不觉得有必要每天亲自检查建筑物的每个角落。
2 不觉得空房子也必须得每天清扫和开窗换气。
3 觉得只要打开一扇窗,房间就能充分唤起了。
……
《护理札记》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著
再次刷新了认知。
20171228《断舍离》第三遍P78-P100
三类破烂儿:
第一类:不用的东西
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是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的东西。是因为一想到扔掉就心怀不安,所以 就一直拖着没扔掉的东西。
正如书中所说的,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它如会念咒语束缚人的淤泥,想扔掉却又一直甩不掉,直到把它忘掉。出曾因此产生极大的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做不好这件事。
第二类:还在用的东西
好歹还算是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我们会乱七八糟地乱放,毫不珍惜地随意乱用这些东西。
还在用的东西则像是一摊混乱的淤泥。
经常干把自己不相配的东西硬塞给自己用的事,所以不太珍惜,乱扔,把屋子搞得乱七八糟。每次看到朋友或同事邀约去她们家里玩,就觉得勇气可嘉,但事实是,她们家都打扫得很干净,收拾得很整洁。自己则因为始终没法收拾好自己的屋子,而从不敢邀约朋友或同事到家里来做客。从此产生了不少愧疚感,时不时冒出的羞耻心也影响我的情绪。
第三类:充满回忆的东西
因为充满了怀念与回忆,所以总也丢掉,是拥有强大能量的东西。
充满怀念的东西本身就会散发出强大的气场。从书中知道了一个从没想到过的观点:这些东西与不用的东西、还在用的东西所发出的诅咒与混乱不同,里面很可能会寄宿着消极能量。
而自己长久生活在”满屋子全是破烂儿,而且丢得乱七八糟的“的环境里。书中指出这种状态,无视、否定与混乱这几重的消极能量交织在一直,所以 人就如同陷入泥沼一般进入无法自拔的状态,会觉得喘不上气。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在断舍离里,要把时间轴放在当下,而良心不安与担忧,其实是把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与未来。
我们常说的拖延症就是典型的把时间轴不停的错位在了未来,长此以往,心里的不安与担忧越积越多,从而产生了焦虑。
20171227《断舍离》第三遍P60-P77
通过断舍离提升自我形象
如何对待自己,决定了一切。通过物品可以投射出的自我形象,还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如果自己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一旦用断舍离来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对你的态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改变。
从来没有从别人的角度来想过自己的形象,周围人大多都是怎么喜欢就怎么做,而自己在不明确自己该穿什么衣服,剪什么发型时,大多都采取跟风和随大流的做法。这种做法,看似很有主见,万事都是自己做主,实则做决定的因素和想法都是借鉴别人的,是很不可取的。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通常,我们与物品的关系在不同的阶段可大致分为三类:
001 为物品的奴隶;这类人在整理收拾物品上花费了很多工夫、大量时间、金钱和劳力。对物品的烜 与质量没有自觉,为冗余的物品心烦不已。
002 物品的主宰;这类人从之前的到处塞东西,把物品堆了又堆,变成把物品扔了再买,买了再扔,扔了再扔。对物品很伤脑筋。
003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经历了前面两阶段,身边留下的都是精心筛选的,适量的物品,性能又高又美,且都能物尽其用,对物品的舍弃也降到最小限度,享受到清爽和满足感。
对照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发现目前还处在第一个阶段。
身边的人都属于勤俭持家的,一般很少乱买和乱扔东西。之前母亲是这样,现在的家婆更甚,在我们住的地方随处可见古老的东西,有些是之前自家的老旧物件,有些是别人用不上,送给家婆的东西 。她始终觉得这些东西有一天会用得上。
所以在看这读这本书之前,没有人告诉过,没坏的东西也是需要舍弃的。从小环境如此,自己也想不到这些,甚至有时会觉得扔没坏的东西是很奢侈的行为。这些习惯和想法都得慢慢地改变过来。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我们总是忽视个人因素,武断地下结论说某种东西“好”还是“不好”,这是不恰当的。
就像再好的食物,吃法和量的问题。如果这两点不对,则一味的以“这种食物不好”来看问题实在很不合理,绝大多数时候,人都是因为自己吃东西的方式不对才出现问题的。
大多数时候,并非物品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判断失误才导致物品冗余堆积,导致自己行动困难。一切错误都源于自己的感应能力出了错。断舍离是一种磨砺感应能力的技术。不管是食物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保证它们是正确的、让我们觉得舒适的。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001 物品应该以必要的量出现在必要的地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得分寸"。
002 物品会因为所在场合的不同而变得无用和有用。其实,我们人也是如此。因此我们找到自己的定位很关键,帮物品找到自己适合的场所也很关键。
003 断舍离就是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
004 在断舍离方面,游牧民族蒙古人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居所不定,他们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
——无法丢弃的理由
001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记得有次带小朋友去逛超市,正好遇上蛋糕促销,多加几块钱,就买到两份蛋糕,我们兴高采烈地买了,觉得今天真是捡到大便宜了。而事实是,我们家只有小朋友喜欢吃蛋糕,我是不敢吃,担心长肉,而小朋友吃的有限,最后在蛋糕的保持期内只吃完了一份蛋糕,另一份只能扔掉了。白白浪费了几块钱。
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知不觉中就一头扎进商家的陷阱,做出这种看着占便宜其实是吃亏的傻事。
此外,对于打折商品这件事上我们也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我就干不少因为商品打折把东西买回家就扔在一边的事。当然,到底买不买最后还是自己做的决定,自己也要负一半的责任。
002 家庭原因。
003 自身原因。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如果把自己的想象成生活在河水中的小鱼,买的东西从池口不断涌进来,不需要的东西也没流走。可以想象下自己的居住环境是什么样的,不寒而栗。我得立马开始收拾了。
我们就这样生活在这个”不断涌进来,但去只进不出的水池“里,长此以往,水池里恐怕已经浑浊不堪、满是淤泥了吧。虽然如果乱翻腾的话,好不容易清澈了的上层水面也会变得浑浊不堪,但想想不清理的后果。就算再难也得把断舍离坚持下去。
三种扔不东西的人:
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垢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在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发现在自己这三种类型全占,第一类有这方面的倾向,但不是太严重,第二‘、三类,简直不要太有。
扔不掉东西的心理层面原因,是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上面,并因此而触发自己”扔不=不想扔“的机制。说到底,这根本就不是自己是哪一种人的问题,而是自己本身的问题。有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可却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理由就是执念。
我就是这样,总觉得扔了很可惜,就算不穿了,还是不想扔。但每天看着又烦,就干脆装起来,放在自己看不见地方搁着。书中告诉我们,这种保管到了遗忘的地步其实已经跟垃圾差不多了。之前母亲有把我搁在家里不用的东西扔过一些。事实证明,即使扔掉那些东西,我也没什么损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对物品的执念太重。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整理太费事,任谁也避之不及。综合比较起来,还是把它们放在家里,最省事,最不麻烦。书中写写出了绝大多数人不愿整理的心理,当然也包括我的。
但把房间比作肠道,因为各种原因丢不掉的东西堆积起来,堆得越来越多,却只进不出。尤如便秘,显然不会舒服。日子久了,还会出现自我麻痹。但四处堆满的东西,就像便秘释放毒素一样,也会发出废气,让人不知不觉间陷入慢性中毒的状态。以后想要偷懒不收拾时,想着这点,就再也偷懒不起来了。
书中说到一个重来没有接触过的观点:一些命理的人认为,一个家庭的运气,可以从物理上看出来。也就是说,可以从屋里灰尘的数量上看出人和家庭的整体运势。断舍离认为,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
20171226《断舍离》第三遍P40-P60
从衣柜开始断舍离
从精神上去除执念很难,像我这种时时事事充满执念的人,根本做不到。这是我看到断舍离机制和对执念解析后的想法。但如果从衣柜和抽屉开始做的话,我没准备做得到。在实施时还可以配合“五分钟起飞法”。
现在我的衣柜是爆满的状态,每次找衣服都得翻半天,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心情。仅管这样,每当换季的时候,仍觉得自己没衣服穿。有时还受时下潮流影响,会觉得自己衣柜里还缺一件当季流行款。
因此给收拾衣柜制定一些方案:
001 把衣柜里虽然有感情,但不适合再穿,不会再穿的衣服清理出来,送人或扔掉。而不是用个箱子装起来扔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002 把留下的衣服按季节整理好;
003 当季的衣服,搭配好几套,放在衣柜方便拿取的位置,以便节约每次选衣服,搭衣服的时间。
004 在没整理好衣柜前,不能再新添的衣物(最近在买买买上,没徐先生在身边念紧箍咒,有点放飞自己)。
20171225《断舍离》第三遍P33-P40
断舍离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001 断舍离与一般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002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要不需要它。
每次整理都是以物品为主角,觉得这个还可以用,那个也还可以用,结果整理了半天,发现东西一不点都没少。
003 ”断舍离“这三个字来源于瑜伽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比起”整理“、“收纳”这种词语,更能给人一种自我修行的印象。
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在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有选择困难症,不清楚参考的标准是哪些方面。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对自己了解不够。
书中给出了方法:通过以自我为核心、着眼于当下的取舍物品工作,也就是通过看得见的世界里的行动,令看不见的世界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就必须要清楚的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就像逛街时,总会不由自主被特惠,打折之类的给吸引。因为价格确实比之前便宜了不少,于是不管现在用不用得上,开始一通盲目的买买买,买回去堆得家里到处都是。其中有些食品,还得时不时花时间和精力去查看有没有过保质期,现在回想真是有点得不偿失。但要一下改变这种长期累积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不断地通过无筛选物品的训练才会逐渐出成效。
附上断舍离与整理、收纳术的不同
断舍离与整理、收纳术的不同书中有个以前没想过的观点: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
对此,平时依稀有些模糊的概念,但书中用文字陈述出来,更直观清晰,直抵心意。后期要谨记这句话,尤其是在胡乱买买买之前。
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
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而作者,把人渐渐地了解自己,并逐渐喜欢上自己,这种状态叫做快活。确实,人只有让愉悦起来,才有动力和激情去做其他的事,也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帮更多人。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断舍离的精髓就是: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
用断舍离的机制对照目前自己的生活环境,确实发现自己居住的地方堆积了不少的垃圾和废物。搞不清到底在这些废物上浪费了多少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同时,在买的时候以为捡了大便宜,照此细算下来,钱也没少花。想想就觉得不可思议。
平时,总是喜欢关注特价和打折的东西,可能潜意识里畏惧那些高价、高品质的物品,觉得用便宜的东西也挺不错。这跟书中的和惠小姐有些类似的习惯——自我贬低。
20171224《断舍离》第三遍P30-P32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虽然没到缺吃少穿的程度,但自己能拥有的东西也不多。现在自己有条件了,看到想要的东西总是会不自觉的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自己。因为小时没有东西可扔,头脑里没有养成扔东西的意识,所以家里的东西越堆越多,母亲看不下去会趁我没在家时,扔一些现在完全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现在每次收拾东西,对我来说是纠结而痛苦的过程。
收拾时,从来没考虑过“当下的我”与物品的真正关系,觉得每个东西,以后都用得上,或是一些东西承载着很多回忆,舍不得丢弃。导致每次收拾房间时,仅仅只是把原有的东西分类整理了一遍,而且这种整理并不利于下次拿取物品。要用某个整理过的物品时,多半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翻去找,之后又是一翻整理,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所以现在想起要整理东西都犯难,很不情愿,直到不得不去收拾时,才做了大量的心理建设去做。
每当这时候,徐先生就觉得很不能理解,为什么每次我收拾着一堆他眼中的垃圾,还要纠结难过半天。
在书中我找到了这样的情况在我的生活里不断重复上演的原因,就是没有基于关系轴和时间轴去收拾,只是把现在用不上的东西放进纸箱里封上,放在家里不起眼的角落里。总想着,这些东西说不定在某一天会用得上。没有做到从行动上,把现在用不上的东西,舍弃掉,并扔出家门。
而《断舍离》这一章告诉我,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也是在时时更新,不断进行更换的。
以后收拾物品时,要从关系轴和时间轴两方面去考虑,养成在把东西搬回家之前认真思考一番,考虑东西现在对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多几次这样的思考后,会逐渐认清,生活里哪些东西是没有用的,同时,也会更关注那些生活的必需品,懂得拒绝那些非必需品了。
换句话说,就是以后在收拾东西,扔东西,买东西时都要三思而后行,通过这种“断”与“舍”的交替,逐渐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而把家里收拾得更舒适、整洁。
同时,也剖析不得不去收拾东西这种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觉得那些东西是我们的敌人,是给我们带来烦恼的根源。因此,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附上书中断舍离的机制: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20171223《断舍离》第三遍P10-P30
关于前言——什么是断舍离
了解了一个新的职业——杂物管理咨询师,即建议、协助客户重新审视堆满了整个住所的物品,通过重新考虑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最后,依据收拾干净了,客户也能顺便与自己内心中的垃圾说再见了。
简单来说,帮助人们清理住所及内心的没用的破烂儿和垃圾,为在这些破烂儿中苦苦挣扎、烦恼不已的人们做咨询。
“断舍离”的概念
即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
要采取的行动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达到: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如此一来,不仅是居住环境,就连整个人的心灵都能轻松舒畅了。
在前言的最后,作者提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断舍离,通过断舍离过上悠闲舒适的生活。如果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只有必需的物品,并且能顺利地流通到最必要的场合,那就能够促进生活的代谢和循环。
第一章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收拾的定义: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
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
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
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20171222《断舍离》完成第二遍,第三遍序言P1-9
关于张德芬推荐序
——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其中,总结了三步:
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
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
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张德芬认为幸福取决于我们和自己思想相处的能力。
每个人脑袋里都会有一个声音,这个声音无所不在,每时每刻都在你耳边叮咛,它影响你看待事情的能力、左右你响应事物的方式 ,甚至会主宰你的生活。
这个说话的声音显然不是你,只不过是你的一些念头。但是这些念头可厉害了,它让你不由自主地去做一些事情,自己都无法控制。
这些声音都是在我们小的时候,不知不觉被父母和周围的环境“编”进我们大脑中的,就像计算机被程序化了一样。
每次当你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认为要戒断不幸福的念头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不断地观察。观察到自己在思想所编织的牢笼之中,知道自己是念头的囚犯,从而进一步地剪断囚禁我们的枷锁,感受到自由解脱的滋味。
很多人没有勇气去割舍眼前既有的幸福,进而投资出更多的幸福。
有时候,如果你不放弃眼前的一些既得利益,而愿意顺从自己的心的话,可能会失去更多更美的风景。
"离",也就是离心,驱离要求更多的幸福欲求。
不再追寻,不再盼望,而是愿意在当下和自己诸多的不完美、内在的各种阴影、各种负面情绪和念头好好相处。
感悟:
其实,不单是想幸福要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要先放下对事情本身的执念,先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
20171221《断舍离》第二遍P150-180
还是高估了自己读书的速度,已经落后进度快两天了(快哭了)。
思维还是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总想着留大片空闲时间用来读书,写总结,写感悟。但没有一天实现的。还是要实施“先完成,再完美”的原则。
明天试下,边开着简书边看书,务必做到:看过看过必留痕迹,而不是看过就过了。
20171220《断舍离》第二遍P120-150
在书中读到了不少新的概念,但一天下来零碎的事情太多,没办法静下心来写写感悟……
20171219《断舍离》第二遍P96-120
“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句话再一次得到印证,实践读书进程落后于计划的进程。这几天适应了读书营的节奏后,要开始着重补进度了。
20171218 读《断舍离》第二遍50%
第二遍(用12月17-19日3天去读)
在细读之前,弄清楚几个问题:
001我想通过这本书获得是什么或想通过这本书解决自身的什么问题?
002作者要表达的是内容什么?是怎么表达的?
参考第一篇读的印象,写出自己问题的答案和自身理解的作者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带着“作者是怎么表达出书的中心思想”这个问题去精读。同时,读到有启发的句子或段落,写下自身的想法和感悟。
20171217 读《断舍离》第二遍30%
关于问题:
001我想通过这本书获得是什么或想通过这本书解决自身的什么问题?
想通过这本书获得清晰的断舍离思路,提高自身在衣食住行上做断舍离的能力;
第一遍(用12月16日1天去读)
先看封面和封底,序、前言、目录、后记,再快速翻阅这本书,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实际进度:
由于周末,小朋友没上学,又是让陪玩,陪看书,陪野餐,哪哪都让陪着,实际只完成了,看封面和封底,目录。之后还需要补进度。
22天的读书规划:
选书:《断舍离》
作者:[日]山下英子
原因:人的一生都在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因为你选择了不选择。由此看来,谁都无法逃避选择。而且,一旦你做出了选择,就必然要承担选择的责任,为后果负责。因此,怎么提高做选择的能力,怎么样做出相对来说正确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再想想,自己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总是凭感觉,依赖直觉。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时候选择时,会觉得无从下手。往往这时候,一些关键性的选择就很容易被别人的建议或意见左右。选择做得好还好,做得不好,少不得一番责备和埋怨。
《断舍离》这本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在做选择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书封底有这么一段推荐语:
通过断舍离,你将重新认识身边的物品,理清物品与自己的关系;
通过断舍离,你将重新认识你自己,找回对自己的了解和信任;
通过断舍离,你将重新认识这世界,获得整个宇宙的支援和能量。
以此,送给自己,也送给大家!
读书时间:12月16日-1月6日,共22天
读书目标:将《断舍离》这本书读10遍
目标分解:简单粗暴直接每2天读一遍?NONONO。具体怎么读,我得初步分解分解。
第一遍(用12月16日1天去读)
先看封面和封底,序、前言、目录、后记,再快速翻阅这本书,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遍(用12月17-19日3天去读)
在细读之前,弄清楚几个问题:
001我想通过这本获得是什么或想通过这本书解决自身的什么问题?
002作者要表达的是内容什么?是怎么表达的?
参考第一篇读的印象,写出自己问题的答案和自身理解的作者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带着“作者是怎么表达出书的中心思想”这个问题去精读。同时,读到有启发的句子或段落,写下自身的想法和感悟。
第三遍(用12月20-21日2天去读)
将第二遍遇到的问题梳理出来,针对性的去读。不懂的可以去搜索书评。
第四遍(用12月22-23日2天去读)
重点找“作者是怎么表达出书的中心思想”这个答案,以这个为线索,想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去表达,并试着记录下来。
第五遍(用12月24日1天去读)
按照自己的思路将书分主次再细读一次。
第六遍(用12月25-26日2天去读)
以自己的理解脱离书,把书的大纲和重点列出来。再拿书对照,查漏补缺。
第七遍(用12月27-28日2天去读)
找出整本书反复强调的中心句子,偿试还原作者表达的内容。
第八遍(用12月29日1天去读)
整合全书,列出对自己有触动和启发的句子或段落,写读书感悟。
第九遍(用12月30日1天去读)
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次细读全书。
第十遍(用12月31日-1月6日)
12月31日打磨和输出自己的分享逐字初稿。
1月1-2日参考其他的书评,修改逐字稿并练习分享。
1月3-4日参考其他同主题的书籍,针对对逐字稿取长补短,再次修改和练习。
1月5日偿式给别人分享,看分享效果如何,再针对性的做出修改。
1月6日结合全书和逐字稿,做最后的校对。
当然,这份规划拟定的只是个大概,后期实际实施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需尽量按照规划来实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