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群里的群友们讨论一个事情,挺有意思的,事情是这样的
——一个体制外的学校老师带着俩男孩子骑行,俩孩子老是不按规定骑行,估计说了几次没什么用,孩子依然不听,他就打了两个男孩。具体怎么打没说,打得严不严重也没说。
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这也不是我们讨论交流的范畴,我们讨论的主要是面对这样的所谓的熊孩子,该不该打?除了打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当然,这个群的群友都是爱孩子的,也是能够理解孩子,对于这两个孩子,大家都不支持打的,真正愿意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都能够找到比打孩子更好的办法。
群友夜色探戈说:
突然发现#老师在表达两个观点:1.孩子应该知敬;2.必须通过打来知敬。
他将两个观点混为一谈了,构成了因果关系,实际他应该对第一个观点理解不透:何谓敬?用敬畏还不准确。敬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侧重于畏(怕)了,导致打成了必然手段。
按罗老师的逻辑,确实只有打才能解决问题。
#老师的逻辑:1.孩子应该知道害怕;2.必须通过打来知道害怕。
这个问题值得反复追问,一直问到骨子上,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隐性基因。
两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了,只能说明打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只要打,他就守规则(充分条件),只有打,他就守规则(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逆命题是成立的。
只有阳光充足,菜才能长得好,菜长得不好,那阳光一定不充足。
只有打,孩子才守规则,如果孩子不守规则,一定是没打。
还是原来的话,他那是个充分条件命题,他偷换成了必要条件命题。
必要条件命题:他只要打,才能让孩子守规则(真),逆命题:孩子守规则,就必须打(假命题)。结果就变成了非打不可。
孩子必须要打,才能知敬畏吗?#老师的问题这样归纳就更准确了。
破老师说:
打孩子,总是不对的。
他这个文章,他这样写,其实他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就认为他是正确的。所以。所以他才拿出来看看,然后显得自己很大度,但是实际上就是这个问题孩子和正常孩子的处理方式肯定是有一些差异的,不过打嘛,到什么时候他都是不占理就是了。
不能说大度,就是显得他很坦诚,这种反思的态度是好的,只不过这个事情做的不太地道。
青山放浪说:
我也挺资深教师的,我观察到的和他(指打孩子那个老师)这个相反。很多小学生到老师面前才目光呆滞,你跟他说话。他神游天外,为什么?因为他已经进入了防御。因为老师和家长长期语言暴力或者说教,孩子已经学会了关闭双耳自我保护。
我认为:
面对孩子的犯错,要让孩子经历自然后果,孩子才能更加深刻理解自己所犯的错。
比如这个事情,两个孩子不遵守交通规则就取消孩子骑行活动,等他明白骑行规则,再重新开始骑行活动,如果不遵守就继续停止,这是他们要承担的自然后果,并不需要解释太多。
如果遵守了,是因为不遵守会挨打,这不是真正的遵守。
为什么有些孩子小的时候很乖,等到有一天离开父母就放纵自己,大多数都是因为不守规则就要挨打,而不是因为这是利己利人的,我必须遵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