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

作者: Fwx烟雨倾城 | 来源:发表于2024-01-11 21:19 被阅读0次

唐·戴叔伦

【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

这两首诗少有被同选的,多是选了第二首。至于为什么,不妨将这两首统一说完后再做分析。

第一首中提到了个娄敬。这娄敬是汉初时人。他最早一个劝说后来的高帝刘邦建都长安,占得地利之优,因此被赐以刘姓,且封为建信侯。后称之为刘敬。

汉初那个时候匈奴兵强,他曾提出和亲之策,并迁徙原六国贵族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人充实关中(今东西横贯陕西、北经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区),以增实力。

历史对其当时的这个举措是肯定的。但此诗对这个故事是持否定态度的。

该诗先在上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而后是讽刺汉高祖刘邦诈夸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之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

搞清了这是一首和亲靖边的讽刺诗,也就弄清了为何屡屡被漏选。原来人们对边事的处置天然的存有尚武意识,也天然的鄙视和亲靖边,似乎那是一种掉大价的举动。

第二首则较之第一首浅明许多,只是里面也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候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班超三十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

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 “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是了。

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返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总觉得不是那么太近人情。

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也就没啥费解的了。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

而后就是方才说过的那个典故---不回玉门关了,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我以为,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相关文章

  • 塞上曲二首

    唐·戴叔伦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

  • 塞上曲二首

    [唐]戴叔纶 【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

  • 塞上曲

    君不见,大漠高原,茫茫绿色草连天。蒙古包里,马头琴边,九尺勇士寻常见。遥想当年事,李陵北上未得还,苏武牧羊北海边。...

  • 塞上曲

    夜半惊梦 醉里看剑 问那没入烟尘的背影是谁 有风自孤城吹过 城已不会再醒 我在前世于月下痛饮 像一匹孤傲的狼 鏖战...

  • 塞上曲

    金戈铁马 马革裹尸 最是沙场留不住 似昔人 非昔人 平沙无垠 斑斑铁血 一将功成万骨枯 风归去 人归去 塞外夜色 ...

  • 塞上曲

    你,是放牧者 只有黄昏才能归来 蒙古包里的灯火 璀璨不了夜空 却明亮了少女那颗归家的心 听,谁在弄笛? 初听曲中人...

  • 塞上曲

    塞上曲 猎猎旌旗镇四维,狼烟橐鼓戍边陲。 枕戈塞上风萧瑟,跃马云端岭翠微。 凄厉羌笛悲虏...

  • 塞上曲

    作者:申畅书 一钩秋月一孤城, 墙头垛下戍影长。 燕子楼上簟色寒, 归雁一声九回肠。

  • 塞上曲

    三尺冰弦弹夜月, 两番火暖化窗冰。 几枝红杏欲出画, 一案丹青塞上风。

  • 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塞上曲二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at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