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烘焙课这事一直都觉得没必要报班,自己看着方子多做几次就可以,失败大概是没揉好面或没发酵好或烤箱的温度。报班大概是奔着“秘方”去的。之前不明白菜不过就那些组合,怎么那么多烘焙或做饭的书。每个人爱用的偏好不同,有的人爱放肉桂,有的喜欢迷迭香,有的偏爱喜欢可可或椰子。

开脑洞的开场
第一天给我们准备的惊喜是2串数字,估计听上去太悬了。告不告你们呢?把它当做一个测试你是否是个无聊的人,无聊到对新事物只会一棒打死。
第一串是“#95*59#”。使用方法:用手机输入这串字符;输好后内心许个愿望或者祝福;许好后拨打出去。如果有水晶挂件更好测试,许过愿后水晶的能量更大,转的圈更大更快。

第二串是“#535000*5#”。据说贴在插座或者冰箱上可以减少辐射。当然听到的第一反应怎么带点玄妙“迷信”色彩。
屏蔽&归零
对于烘焙或者做饭,好吃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第一天的内容操作简单,做出来的味道不尽人意,内心升起各种不满的情绪。第二天上课时汤玉娇老师开启了“归零”,原话忘记了。只记得她的话如醍醐灌顶,猛然把我的脑子敲开。她请求大家把心放空,清空,去除对比的心态,怀着谦虚的心去学习。上课前虽然抱着多结交朋友、交流的心态,可注意力只放在食物是否好吃上。举个例子,仅为说明只注重厨艺和口味是多么荒唐,这事就相当于进哈佛读书却只在乎教学设备是否先进。娇的引导让我意识到焦点太过狭隘,来着主要还是奔着“菜谱”,Maria通过做饭理念,食物的搭配乃至课堂的把控和设计。Maria做饭太纯粹了,乃至于说出来显得矫情。但Maria做饭确实是在用爱在做,上课一直是保持着微笑,即使是下面反馈出不满的情绪,她也一直很平和。

按理说烘焙是最注重精确的,她的食物像极了中国菜,菜谱中经常出现“少许”。被问及时,因为每个地方的水及使用面粉的粘性不同,需要去感受食材而不是刻板的按照食谱来。这是最有意义的地方,烘焙似乎不再是技艺、酷炫、精准的程序而是用心去感受,融入到生活本身。三天的课程,每天7点钟到教室开始做,测试每个方子食材的比例。
上课对我来说也是观心的过程,或者说训练元认知的过程,明细感到第一天的焦躁、各种不满和第二天开始对一切都抱有包容、接纳,看好的方面,自己似乎也愉悦了很多。世界似乎很玄妙,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你选取什么样的态度,生活会按照你的态度回馈给你相应的世界。感觉这一切太主观了吧,某种程度上太简单了吧。只要你开始用新的角度看世界,只要你走出这一步,世界在那一秒瞬间转变。
这次最大的体悟是包容的心态,包容二字不再是空洞的两个字。而是接纳所感受以及尽可能的感受一切。当课程不是“炫技”,而是传授“用心,用爱”,那么学习她身上可以学习的地方,试图了解她眼中的世界,学会透过食物传递能量。二是尽可能多的接受信息,当听到对自己来说有些荒诞不经的想法,接受而不是否定。因为我不需要维护自己的认知,相反它需要不断被打破。这有些反常识,先前的认知如果对,也不会因新鲜的说法推翻。如果面对新的事物,一听到就拒绝似乎啪啪啪的把为自己打开的门一个个关上。

这门课的产生就在于尝试,一枚中国吃货看到一篇关于意大利彩虹厨房的报道做出去那里学习的想法,开始召集伙伴筹划等等。意大利的小城迎来了几枚中国友人,轰动一时,受到市长的接待同时上了当地的新闻。也有后来Maria和Marco的中国行,从意大利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佩萨罗到上海、北京来上课。谁能想到呢~ 路是走出来的,走过之后才是路。
写文章的时候发现在决定写不写,该怎样写时总是想“别人会觉得这样太啰嗦、无趣吧”,意识到不存在“别人”,也许确实有人会这样认为。但更重要的是有趣、无趣很难界定,就像彩虹课,Maria和Marco开始做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会有人不远万里因为他们的理念来上课吧。

小伙伴的摆盘都好开脑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