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既勤奋又懒惰”,有很多人非常勤奋地学习可以应付考试的方法,或者是各种速成法,看起来很勤奋,实际上却不肯踏踏实实地学习扎扎实实地掌握。
2.结合多本涉及到脑科学知识的书,可以明白,人脑的进化顺序是从下到上,从后到前。
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大脑额叶”,正因如此,人才具有反思能力,进而创造语言,发明文字,形成了逻辑思考能力,进而成为强大物种。??
3.学以致用还是学习的功利性?
有时候对于知识可以不用太在意短时间的“学以致用效率”,很多在当下觉得“没用”的知识和技能,往往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变得有用,或者因着一张无形的网络的链接,突然直接发现很多知识点融会贯通,想明白一个又一个过往难解的难题。
4.“有些认识,哪怕是简单的常识,也需要亲身经历后才能真正体会。”
说到常识,我最近发现,好像很多看似常识或者以为是常识的东西,却是错的。以为是经验的东西,却也是自己的想象。
5.不学习的人是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的。
因为他从未拥有过一项技能,就不会有机会亲身体会如果他拥有这项技能给他的工作个生活带来的益处。
6.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先生说的这句话,我很喜欢。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可是来到一个组织,一家公司,一个行业,很多人就想“乘凉”,而不愿“种树”,可是要知道,往往只有参与“种树”的人,才能更多地享受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7.“把自己标榜成完美主义者,是他们抬高自己的手段,是他们不去做一些事情的借口。他们把这个借口说出来的时候真个掷地有声:做不好的事情我不做”
别让完美主义成为拖延和逃避的借口。
从来没有哪个真正的“完美主义者”是这不做那不做的过程中自动变成的,而是在不断实践和磨砺中越来越接近“完美”的。
8.“问为什么”是好习惯,需要时刻脑袋在线但是,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和新技能时,有些道理往往初学者无法快速懂得。
“第一章的内容需要在掌握后面某一章得知识之后才能深入了解”,这几乎是所有高难知识体系的普遍特征。
所以对待某些问题,当想不明白为什么时,可能“暂时不去问为什么”,就去做吧,做着做着就明白了。
9.“梦想”如果只停留在“梦”和“想”而没有行动,那都是浪费时间。
所以,比如说对工作,要么面对现实,专注于眼前的职业,要么就下定决心转到自己梦想的职业,从头开始。
否则,不止对梦想于事无补(因只是想,从未对相关领悟有过任何资源积累),同时也对目前的工作心不在焉,也不会有太多积累。结果两头都落空。
10.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最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再谈效率。
如果做的事情错误,则效率越高越糟糕。而如果做得事情正确,慢一点也无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