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第二阶段发展到《银河护卫队》以前,很多人看漫威的电影基本都是带着看爆米花大片的心态,为什么呢?
因为漫威电影宇宙在这之前,即便塑造了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等一批“复仇者联盟”主要角色,即便把故事剧情和人物对话像着生活化、平常化的方向转变,却始终没有走出和DC漫画不一样的风格与路线,我们所看到的依旧一个又一个英雄奋不顾身拯救世界。就好像英雄只有拯救了世界,才能称之为英雄。
可真的是这样吗?《银河护卫队》用无比生动诙谐的剧情告诉我们,其实做一个真实的自我,你也同样可以成为自己梦寐以求所想要成为的英雄。
迈向银河、走向宇宙的新时代英雄
按照好莱坞超级英雄商业电影的基本套路,英雄角色在一出场往往就会自带主角光环,所以在《银河护卫队》开头,大秀尬舞的星爵一出场,很多人就把他作为整部电影的主角。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的叙事模式也始终是按照传统模式。直到故事的结尾,当所有观众看到一众配角都完成自己的任务,以为接下来就是星爵和罗南的对决时,电影却在这时候报出了自己最大的反转和惊喜。
电影的结尾,在星爵尬舞吸引罗南注意力的同时,火箭浣熊和德克斯默契配合打掉了罗南手中的紫宝石,星爵抢到宝石和众人齐心协力的携起手来共同消化了宝石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并最终把不可一世的罗南消灭。
这样的剧情安排,相较于让星爵独自一人单打独斗,更能把“银河护卫队”这个英雄团队所应具有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每个成员特有的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标志着漫威电影宇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银河护卫队》中,一群在电影开头时看似弱到掉渣的废柴用直面自我、发挥优势、齐心协力的方式最终成功打败反派。
这样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结局在无形之中也像观众传达了人人皆可为英雄的思想。
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最大的挑战往往是在于自己,在于自己是否敢于去做一个真实的自我。
同时,相较于DC漫画和传统好莱坞大片中所塑造的孤胆英雄、硬汉角色,漫威从《银河护卫队》开始,真正走出了新时代的道路,合作与团结才是英雄真正致胜法宝。
在漫威的电影中,世界并没有那么黑暗与沉重,充满着乐观与希望,英雄们对抗邪恶与反派,就好像是一个小团体进行周末集体活动,永远带着乐观与昂扬的心态。
在全球化与和平化的新时代,人们渴望开放,渴望友情与爱情,追逐并放飞梦想,那个在沉重的黑暗现实中成长的布鲁斯·韦恩已经不再那么容易被人理解。
就像今天的我们,距离昔日的战火纷飞,距离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已然渐行渐远。
英雄的再度集结:令人难受的价值观渗透
在《复仇者联盟1》中,我们会发现众英雄的首次组队打怪依然带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团队意识的松散险些让他们在电影的前半程遭遇巨大的危机。
或许是因为有过一次合作之后的熟练,或许是漫长时间下的磨合,又或许是因为《银河护卫队》所取得意外大卖,到了《复仇者联盟2》时,相比第一部中一开始的各自为战,第二部在一开始就是众人齐心合力打击九头蛇。
钢铁侠对未来世界危机的恐惧,对逝去战友的内疚,让他造出了一个自己无法控制的人工智能奥创,从而制造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危机。原本铁板一块的复仇者联盟也因为团队成员对待世界局势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理念,开始暗影浮动。
电影的故事剧情和动作场面、特效制作由于进一步增加的制作费用,显得比第一部更加气势磅礴、恢宏壮阔。
而不断增加的英雄角色和愈显复杂的人物关系更是为电影增加了别有的风味和氛围。
如果从商业领域和漫威电影宇宙的总体布局上来看,《复仇者联盟2》无疑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自身任务,但是思想价值观念与实质内核上来看,本作却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之作,连前作都不及。
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电影并没有像前作一样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大部分建立在普世价值观念之上,而是完全建构了美国本国价值观之上。
这就导致了电影带有对残酷现实的洗白,对美国的颂扬。影片中,钢铁侠创造了一个无法控制的恶魔奥创,在发现奥创无法被控制的情况之下,又向奥创发起毁灭的行动。
这样的行动和剧情,是不是有些眼熟?
想一想中东、西非和阿富汗,想一想圣战组织和本·拉登,简直是如出一辙的发展。就拿圣战组织来说,七八十年代的阿富汗面临着前苏联的武装侵略,其国内包括“圣战组织”在内的的一众反抗势力,大部分军事和武器援助实质上是来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
这样的援助一直持续到了东欧剧变,苏联撤兵之后,当美国发现自己无法对这些反抗组织实现有效的控制之后,又开始与之对立,并最终为后来的“9.11”事件埋下祸根,成为了美国阿富汗战争的缘由。这样的荒诞现实却在《复联2》变成了美国英雄们再一次拯救世界的情节。
而影片在最后决战中穿插的神盾局使用空天母舰转移安置大量平民的情节更是看的浑身难受,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进行军事行动的过程中误杀了多少平民咱们暂且不议,就影片中的这个战地疏散什么时候真实出现过?
一部漫改电影有着这样的思想价值观念,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
所幸在后来的漫威电影宇宙作品中,冲淡现实,回归漫画的基调再一次成为漫威电影宇宙的主创思想。
小格局下的新世界
在《复仇者联盟2》这部巨作之后,为漫威电影宇宙第二阶段画上完美句号的是貌不惊人,却又别有洞天的《蚁人》。
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蚁人”系列漫画一开始只是编剧斯坦·李以及画家杰克·科比结合新时代科技发展,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漫画读物,甚至其在复仇者联盟中都没有正式的地位。
然而,凭借着漫画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和超能力设置,蚁人很快从貌不惊人的小人物变成了漫威漫画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英雄角色,也是因为《蚁人》系列漫画的发展,漫威宇宙世界观开启了量子宇宙的新纪元。
在《蚁人》电影上映之前,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蚁人这个英雄角色,在普通人看来蝼蚁是能是用来比喻弱小和无助的,怎么可能会有能力成为英雄呢?
然而,电影却用趣意盎然的打斗场景、生动有力的形象塑造使得那些并不看好这部电影的人打脸了。
相比《复联2》没有清晰明确的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剧情散乱,思想内核崩塌,《蚁人》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在影片开头就明确电影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和要求。
首先作为一部投资成本并不算太高的超级英雄电影,它把大量的预算都投入到了影片的特效部分制作,这就导致影片其实在外景拍摄和实景拍摄上的制作费用并不是很充裕。
怎么办呢?经费不够,剧情来救。结合蚁人轻松诙谐的人物基调,导演和编剧把《蚁人》电影定位为一部轻喜剧类型电影。
影片在前半段设置了很多自然而深刻的笑点,让电影虽然明显能够感觉到前半部分剧情故事一直在拖沓,但是始终没有让观众感觉到无聊,各种笑点、各种包袱可以说拯救了这部电影的同时,更成为了《蚁人》系列特色与亮点。
而为了使得人物的举动与搭配的笑点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就不得不提电影的另一个成功之处:选角。
新老戏骨的搭配和貌美的女主使得电影演员的演技在一开始就有所保证。而为了角色更富有生命力和真实感,影片给蚁人安排了不堪的人生遭遇和令人动容的父女情深,蚁人和女儿的家庭情感戏份成为了支撑这部电影的另一个有力支点。
或许是由于《蚁人》情感戏的穿插成功,在后面的漫威电影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家庭情感戏和团队情谊成为了促使电影形成转折的重要元素,例如钢铁侠与蜘蛛侠、鹰眼一家、钢铁侠与女儿。
总而言之,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的第二阶段高潮之作的《复仇者联盟2》最终并没有达成应有的效果,反而是别有一番风味的《蚁人》担起了阶段圆满结束的重任。
而灭霸在这一阶段电影中的不断露面也意味着复仇者联盟即将面临的巨大危机终于要来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