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微博热门话题榜上,“2018年结婚率创新低“曾高居话题榜首位。
根据相关数据的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的最低。经济越发达,结婚率越低,比如2018年上海、浙江结婚率只有4.4‰、5.9‰,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结婚率也偏低。”
对此,相关专家认为,影响结婚率低的因素主要有: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经济收入与生活成本的不均衡以及对未来预期的盲目性等。
而微博上网友们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从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贫穷,目前的经济收入不足以支撑起一段幸福的婚姻;迷茫,没有安全感,对婚后的生活质量持怀疑的态度;习惯,一个人的生活简单、快乐,何必结婚折磨自己;独立,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婚姻带不来实质的改变;自由,没有遇到合适的另一半,还在静候爱情的来临。
其实,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大多数年轻人的个体意识越来越强烈,大家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更愿意从自身的角度和生活的舒适度上,来考虑结婚与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一辈开始施加压力,再加上固有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思想影响,年轻人似乎活得越来越矛盾。
与其让这种矛盾的活着逐渐上升为活着的矛盾,何不让幸福成为自己的事情,无关结婚。
1
前段时间,在北京漂泊多年的朋友突然给我打电话说,他今年要结婚了,邀请我参加六月份的婚礼。
我开玩笑地说:“说好枯灯大师转世,出家呢,你忘啦?”
朋友哈哈大笑地说:“你还记着呢。”
其实,朋友也挺不容易的,由于小时候上学太晚,本科毕业的时候都已经28岁了,刚毕业他就选择在北京打拼。
前两年我去北京实习,在他那暂住了几个月,当时他已经是他们公司的部门主管了,每天都是早上5点起床到公司加班,晚上10点左右才回到住处。听他说,刚到北京一个月工资才三四千,连肉夹馍都不舍得吃,一天三顿只吃三块钱的手抓饼,钱不够花,也不愿向家里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撑过来的。
晚上下班后,他总能接到家里人催婚的电话,让他回去相亲,把婚结了,早点安稳下来,每次他都是含糊敷衍过去。有一次我问他怎么打算,他说梦见了枯灯大师,这辈子是要去修行的。后来我离开北京的时候,朋友请吃饭,酒过三巡后,又谈到婚姻的话题,朋友才说,像我们这种家境一般的,在没有筑牢物质基础的时候,总归要舍弃一些东西,唯有挣钱才是幸福。
现在再想到朋友说的话确实不无道理,不管我们现在处于什么处境,我们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无关结婚。

2
李哥是我认识的一个坚守单身主义的朋友。
之前和李哥共事于同一家公司,初识时还以为他和我同属一个年龄段的,不仅因为他年轻的外表,还因为我们总能够聊到一块去,后来熟悉后才知道他已是奔四的人了。
用李哥的话来说,他确实是不老的顽童。在工作上,他是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生活上,他又是年轻帅气的小鲜肉。听李哥说,在工作之余,他坚持每天早上五六点起来晨跑,下午下班后去打打篮球,晚上再刷刷微博、知乎、B站等网站,努力学习和了解新事物,以便保持和年轻朋友的信息对称。原来,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这么经营。
有一次,我偶然间问到了他单身的原因。
他说:“几年前刚从一段恋情中走出来,一直也没遇到合适的人。现在年龄慢慢大了,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不可能因此勉强结婚度日,况且现在我一个也挺好的,其它就随缘吧。遇不到的话,可能这辈子就这样一直单身了。”
“你家里人现在还催你结婚吗?”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挺急的,后来慢慢就习惯了,现在其实已经默认了我的想法。”
之后李哥又谈到坚守单身过程中遇到的趣事,他说,其实刚开始压力也挺大的,怕别人说他精神不正常、身体有毛病等等,但后来时间久了,也就慢慢释怀了,无所谓了。对于他而言,在没有遇到喜欢的人之前,单身只是一种生活常态而已。
在这世界上,总有像李哥这样的卫道者,单身是为了爱情,幸福是为了自己,无关结婚。

3
“我表姐离婚了。”女友淡淡地说到。
“她不是去年刚结的婚吗?”
“是啊,结完婚后两个人整天吵架,实在过不下去了。”
“那他们又何必结婚呢?”
“被逼的...”
女友的表姐在一所学校里任教,去年在家里的安排下相亲,对方是某医院的主治医生。双方相处了一段时间,女友的表姐感觉三观不太合适,就决定结束这段恋情,但是她家里人却认为对方条件不错,经济也富裕,在他们多次的劝导下,女友的表姐终于屈服下来,在去年结了婚,这才刚过了短短几个月。
“哦,那对于双方而言,这也许是一种解脱。”
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一个新闻,浙江一位大爷因为儿子41岁至今未婚,4年不让他回老家过年,感觉自己没脸见人。其实,这两个故事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父母都直接参与到了孩子的婚姻中去,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压力和束缚,最终把自以为的幸福强加在孩子身上,婚姻也就失去了价值。
其实,幸福是自己的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外在因素的参与只会打破这种平衡性,无关结婚。

4
幸福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
周国平先生在《灵魂只能独行》一书中是这样说的:
“人身上必有一种整体的东西,是它在寻求、面对、体悟、评价整体的生命意义,我们只能把这种东西叫做灵魂。所以,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绪,而是灵魂的愉悦。正因为此,人一旦有过这种时刻和体验,便终身难忘了”。
这样来看,幸福其实就是自身灵魂的一种愉悦感。
在《安静》一书中,周国平先生描写过这么一位使男人受孕的女人——莎乐美。
莎乐美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性,也是一位极具魅力的女权主义者。尼采曾评价她“智性和趣味深”,这也使得她能够走进尼采的内心世界,看到他的孤独、温情和风趣,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不再有另一个人,外在的精神作品与内在的生命图像如此完整地融为一体”,这样看来,她与尼采在灵魂上有一定的共鸣,因此两人有过一段热恋,但是只维持了半年,在经历尼采的求婚之后,两人却不欢而散。在我看来,从感性层面而言,她是狂热的,她是尼采的思想知己,折服于尼采的“全部内在经历”,并理解和支持他的孤独;从理性层面而言,她又是清醒的,她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自由天性,在她给尼采的信里是这样说的:“我无法拯救自己,假如你将我获取,除了摧毁你还能做什么?我永远不会相信”。所以,在感性和理性的双层碰撞下,她并没有多少愉悦感可言,甚至内心是矛盾的,如果两人结婚的话,何来幸福可言?
由此可见,幸福是一种自我追寻、体悟的快乐感,无关结婚。

最后,我突然想到,汪国真先生的《嫁给幸福》中有这么一句:“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追求幸福是我们自己的事,与结不结婚无关,认准方向就别管山高路远、水长一方,总有那么一晚,月色温柔,把你照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