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我们人类表现改善它的内在机制及背后驱动性的力量究竟是什么?也就是什么在决定我们表现能否改善?
在生活中很多人苦恼一件事,说起道理大家都懂,甚至都能当老师了,然而一旦涉及到行动在生活的场景里开始行动时,很容易打回原形,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我为什么说要挑战大家,大家首先断了从我这寻找解决方案的念想,要从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开始。
通常,无论父母还是孩子在困境中都在寻找解决有效的行动谭雅文,据此做出行动。实际上,我们如果愿意让自己停下脚步,让自己的动作慢下来,给自己在生活中一个观察的机会,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努力实际上没有跟我们期待的一样得到积极的回报。
当我们不了解一件事,我们越努力越容易受挫。
假设我不懂法语,如果我想看懂一篇法语的文章,我会需要做什么?我们会向法语专家求教,让对方指导我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或者还有其他途径,选择学习,认识法语技能,让自己了解法语。我们通常不会去做,看一遍这些资料骂一遍自己怎么这么笨!我们通常不会选择这种行为。然而在心理问题,面对心理困扰时,我们的智慧就会抛到九霄云外,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活。
如果大家真的想帮助自己和孩子走出困境,第一件事情不要找老师寻找建议和秘诀,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尝试过了一直在寻找几个月有的长达几年,这些事大家都在做。
所以,停止一切基于本能的自动化反应,认真了解孩子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去了解这个心理痛苦的机制,是什么产生的根源?消失的过程究竟是什么?通常解决的答案就在对这些问题清晰的了解之中。
所以,我希望大家暂时放下过去的经验,暂时带着我们脑子里的自动化的分析、比较、评判、不管是质疑还是否定,带着这些东西,继续睁开眼睛看一看,我想跟大家一起探讨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就是倾听的行动。这个不容易,但是,这件事就是倾听的行动!
我把第六节课的内容放在今天来讲,就是:
【我们人类表现改善它的内在机制及背后驱动性的力量究竟是什么?也就是什么在决定我们表现能否改善?】
我们去观察生命中所发生的事实,自己来得出相应的结论。我们孩子在学习说话和走路的过程,通常我们会知道,孩子不是一天就突然会说话和突然会走路的。事实上是孩子反复尝试的发音,然后在能学会走路之前努力的想要站起来,不断反复的重复这个过程,去学习走路。某一天,他们能发出一个音,说出一个清晰的字,走出坚实的一步,在这个时候能力才开始养成。当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我们家长都给孩子报各种课外孩辅导班的学习,当他们学习某一项技能,比如说报个音乐班、美术班、舞蹈班、武术班,孩子是如何习得到这些技能的?我相信每位父母都还能记得,孩子去会在反复的练习。然后再大一点,当孩子进入学校,当他们开始进入学习,他们想要掌握汉语词汇,掌握这个字如何写?他们想要学习数学,要学习其它各种的知识,他们会做什么?
如果我们能仔细的观察这些过程,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孩子表现改善的路径实际上是一条,背后的路径,不管他在学什么东西,他表现改善的路径基本上是一样的。这个路径是什么?就是【孩子会努力的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的犯错,然后在错误的过程里面,不断的纠正错误】也就是我们行动得到反馈,再继续调整,再继续行动,再得到反馈,再继续调整的这样一个过程。
实际上孩子的成长,所有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这个过程。由其是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回犯错的,在改正错误的过程里面,去积累经验,然后表现越来越好。任何一项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这个过程。
当孩子陷入困境的时候,父母能关注到什么?就是通常我们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会变弱,或者基本上就丧失了,然后我们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良好的情绪管理,实践上不光我们家长希望,孩子自己也希望。比如像有的孩子在服务的过程里面,他在讲,自己为什么会玩游戏,他就回给到自己一个理由,为什么会玩游戏呀!因为我平常抗压能力很弱,遇到挑战我就会心慌,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我要用玩游戏的方式来磨砺自己,让自己更勇敢一些,更坚强一些。这是孩子所认为的解决方案。孩子在困境里面会非常努力的去行动,是因为他不了解心理世界的规律,所以通常这些努力会以挫折告终。这种通过游戏磨砺自己的,实际上结果是一样的。
如果大家跟我一起观察了一下孩子从小到大所有技能养成里面他所经过的这些步骤,就是他的路径,那么我们非常清楚一件事,就是【如果我想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我想帮他改善这方面的表现,路径是什么?答案实际上非常清楚,不是我语言去告诉他,你要如何如何。不是我用语言去控制他,去命令他,或者是我用期待去等到他,噢!有一天,他会如何如何?因为这不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很简单,它是要反复不断的去练习。】
情绪管理的练习是什么?就是【去熟悉自己的情绪,不管它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去熟悉它们的细节,去观察这些细节,然后在这种清晰的了解至上,转换与情绪的关系】这种行动,实际上是最简单有效的,它比我们在生活中去命令,去等待,更符合这个世界规律。
所以这样一个简单的观察,基本上我们自己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来【如何改善表现,核心的路径实际上只有一条——去做出相应的行动】没有这种有效的行动,不可能有这种不同的表现。
要注意:生活里面,很多父母面对困境中的孩子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期待孩子的表现有朝一日会突然改变。比如说现在,突然你的孩子面临九月复学,那么我们可能会满心的期待,期待着到九月开学的那一天,孩子会一切都顺利,他会表现的完美无缺。但是如果你了解了表现改善背后的这个过程,那么,大家就会放下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呈现这个路径不是让大家回过头来指责孩子,比如说,指责孩子你为什么不行动?如果大家真的这样做,那么这绝对不是对孩子的支持,这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我呈现这个信息核心的目的——任何时候只要没有实践行动层面的改变,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所期待的孩子的,他的表现要想改善,通常是不可能的。
我不是大夫,所有跟药物有关的问题,我是不涉及的,药物确实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体体验,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能改变我们身体内化学物质的释放,实际上,观察一下,我们很容易发现,关于药物实证研究很多,药物这种综合性的语言分析,它就给出这种实证的结论。对于表现行动不切实际的改变,通常药物是可以用来改变的,因为它能带来我们这种身体的变化。
大家急切的想要知道,如何改善孩子的表现?【一切表现改善背后需要依托的是我们改变的行动】
到这里,很多父母及孩子的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很多父母会问,我的孩子好像就是没有行动能力,那怎么办?孩子也是,比如:我一想到学校的事我就不开心,我就不想去想,我也不想准备回到去学校,这时候你告诉我怎么办?有这样的疑问,我有恭喜大家,你们已经触碰到了表现改善在行动之后的下一个环节,也就是【行动之后的驱动力量是什么?它就是我们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自动化念头】我想我不想实际上这些都是自动化的念头。
困境中的孩子,如果我们去靠近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语言当中会经常出现,诸如“我不愿意做,我不想做”“我觉得这没有意义”“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到我”等等这些表达。实际上不光是困境中的孩子有这些表达,我要提醒一下,任何身心健康的人,都有可能会有这样的表达,因为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念头之一。通常很多人会认为这些念头有问题,比如有些父母会要求孩子改变想法,不要老这么想。有些孩子不用父母要求,他自己也会对自己要求“我为什么老这么想,我为什么老这么消极!我就不能改一改”,他们会逼迫自己。如果父母愿意观察,孩子在表现出明星的心理困境之前,通常会经过长时间的心理挣扎和自我控制。
实际上,【念头从来都不是问题】念头这件事实际上是我们不可控的。
有问题的是【念头出现之后,我们跟念头的关系成了什么?】
我们很多人之所以陷入心理困境,并且长期在困境里面无法自拔,原因在于【我们丧失了与念头共处的能力,与各种各样挑战性的念头共处的能力】
从小到大我们的生活,什么叫发展?发展就意味着我要不断培养这种自动化的念头,它帮我自动的识别这个世界,自动的来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动的来帮我做好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所以,在这种状态下面,念头对我们来说它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助手,或者称之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工具。
但是,一旦我们丧失了这种与念头之间恰当的关系,念头就不在成为我们生命的工具了,不在成为助手,而是变成了我们生命的主人,它开始拥有控制我们生命行动的能力,开始控制我们生命走向的能力,通常意味着一件事,我们被困住了,我们陷入了心理困境。不管困境是什么,但是,一定是陷入了困境。
所以,陷身于困境中的来访者,一旦遭遇我不想做的这样念头冲击,通常我们就会立即的放弃了我们想要的生活,想要的行动。哪怕是我们在理智层面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些行动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价值,这是我真正渴望的,但是我依然会放弃。还有些时候,来访者会不自觉重复那些自我伤害的行为,比如很多孩子,这个社会特别喜欢做标签,我们家长更喜欢做标签。原因是什么?,因为有了标签,处理起来很多事就会很简单,对我们来说我们会很轻松,我们也愿意来标签孩子,比如说“孩子最近这几天有点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标签,它可以让我们省去很多的麻烦来了解孩子生命的细节。但是,当我们这样标签的时候,我们就丧失了倾听孩子的能力。很多时候,你们愿意观察,你们发现什么时候孩子会变得燥,会变得愤怒?通常【他的表达得不到有效的倾听】,当他努力的去传递信息,周围人有没有人愿意去接受他的信息,总是用自己的理解来面对他,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理解,那么孩子就会表现出这种冲突性的行为。
在生活里,很多孩子表现为自我伤害的行为,哪怕我已经清楚的知道,这会伤害我的生活,比如说自残,比如说发脾气时扔东西,比如说习惯性熬药,比如买各种各样的东西,无法控制。在平静的时候,很多困境中的来访者都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造成伤害,但是,在困境下,他们依然会受到“我没有办法停下来,我没有停下来”这些念头的控制。
以上是可以看见【一个表现改善链条的简单雏形】
简单总结一下【要想改善表现,我们需要做出全新的有效行动】
为什么做不成这种全新有效行动,因为自动化的念头告诉我们,我不想做。我没有能力处理这些念头的困扰,处理念头的冲击,所以我的行动停了。
困境中的来访者,很多人会问,你说的不对呀!我不想改变念头,因为我觉得它们说的就是对的,它们说的很好,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去改变他们。这些问题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我念头告诉我不想做,有没有什么东西驱动我念头可以改变的?有没有这样的力量?如果有这样的力量,那位该如何去利用它们。所以,问题在探讨的过程中一直会变化。当我们发现我脑子里有些念头我不想做这件事,我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有没有力量来驱动这些念头改变?如果有,我可以如何利用它们?要想解答,大家就需要要重新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因为我们生活有很多的素材,它可以让我们自己得出结论。
很多父母都会有一个体验,在同一个场景之下,我们脑子里的念头有可能会截然不同。比如说面对困境中的孩子,有些时候会突然向我们倾诉在父母看来非常消极的语言,(在这里强调一下【语言没有消极积极之分,语言只是表达】,所谓消极积极,这是我们经验的评判,当你做出这种评判的时候,你就已经丧失了倾听孩子的机会。)孩子在和我们的互动中突然冒出一句来,“天哪!活着真没意思!一点劲都没有,还不如死了算了!”作为父母你听到这句话你会作何反应?如果大家稍微留意一下,通常我们能发现,我们的反应模式有可能会截然不同。如果你此刻心情正遭,比如你刚下班回家,忙了一天,比如家里饭也没做,屋子也没收拾,整个到处乱糟糟的,你正在那准备做饭,孩子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来,你本身心情就不好,那么这个时候,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时候的父母通常会感到痛苦,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我们的痛苦宣泄给孩子,比如“你能不能改一改,你天天怎么这么消极!”或者会直接告诉孩子“哎呀!宝宝,你这样说话,我受不了!我也快烦死了,我也觉得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你怎么老这么跟我说话!”再换一个场景,因为生活的场景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说当孩子表达这个语言的时候,你心情非常好,你刚刚梦想成真,你在外面的表现的到了他人的赏识认可,你在工作中生活中帮助了他人,你可能拯救了一个生命被人千恩万谢,在这种情绪下面你回到家里,孩子给你掏出了这个语言,那么你会如何面对孩子?通常这个时候,我们会展现出父母的爱心,有可能你会带着十足关切的表情看着孩子“噢!天哪!宝贝,跟妈妈说说,你今天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
大家用自己的生活观察一个事实,【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刺激,我们的反应,我们呈现的语言,实际上就是自动化的念头。我们呈现的语言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驱动背后改变的核心力量。我们此时此刻身体的感受,这就是这个链条的第四环——身体的感受。
任何感受的变化都会决定我们念头的变化。因此要想改变念头,我们要调整改变感受。
这就是我们很多父母说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我当老师都行,可是面临挑战时我就打回原型,原因就在这。因为我们的感受在变化,感受影响我们做出何种行动。
我带大家看到这个链条,呈现这个事实,我们的感受会影响整个链条的变化,呈现这个事实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们去控制孩子的感受,控制孩子的念头,也不是让你们去控制自己的感受,控制自己的念头。你只要观察自己的生活,你就会发现,在你生命的过程里面,在你陷入困境之中之前及之后,你们已经在反复的尝试这种控制。
控制这个词很宽泛,强行改变是控制,模式不要去管他随着自己的心意随着自己的感受爱干嘛就干嘛!这同样都是控制。只是前者是理智控制,后者是被感受被念头控制
所以只要愿意观察我们会发现,生活里面我们诸如此类的控制性的努力,它带给我们生活的体验是,带给我们更大的困扰,不是在有效解决问题。
生活里面两件事情,一感受,二念头!它是不可控的,越控制越失控。
在这里,已经呈现了链条的四个节点,要想改善表现就要做出有效的行动;要想行动,就要有一个这样支持行动的念头;要想年头能驱动我的行动,我有需要感受的支撑;所以,此时感受变成整个问题的核心,到这里面新的问题自然也会出现,因为我们要想改善表现,而生活里面我们很多的时候感受不好,尤其是困境中的孩子感受不好。那我们就想知道,在这种状态下,我究竟是该认命了就这个鬼样子了,还是感受之后也有驱动性的力量?它可以让我来改变自己此刻的感受。
感受这件事情的实质。神经心理学呈现一个观点是感受它不完全是纯生理的变化,感受会来源于两点,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感受会受到我们自动发生的身体内部化学物质变化的影响,也就是我们身体体验成因的内部变化,它会影响我们的感受,改变我们的感受。
第二个层面,大多数人的心理困境都根源于这里,为什么我们会有所谓的强迫,所谓的焦虑,所谓的这种社交障碍,所谓的不敢做什么什么,不安等所有的这一切基本上都跟这件事有关。感受第二个成因是我们成长中的所有经验,以及建立在经验上的自动化的分析与评判能力,它是一个自我的心理过程。
我前面所说的第一个层面—身体体验层面,它是一个不可控的物理过程,生理过程。后面这个层面是一个以经验为基础的思维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一旦我们真的认清楚这两件事,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要想有效的处理感受,我们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行动方向,一个行动方向是调解我们身体内部化学物质的变化,第二个行动方向就是调解我们大脑以经验为基础的这个自动化分析评判的过程。
到这里,已经完整呈现了表现改善的完整链条。刚才提到的身体体验的变化,和大脑自动预测机制,到这里,这个链条就已经非常清楚了,它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
借助这个链条,你们真的在生命生活里面去发现了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那么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理解了我们自己身上和孩子身上所发生的事情,这种理解就会带来一种能力,去改变我们身上所发生事情的能力,也就是你们所想要的解决方案。
再次强调一遍【解决方案不是呈现的一个结论,解决方案是在你自己清晰的了解发生了什么的基础上看到的事实与规律。】
我们知道在抑郁状态下的来访者,对自己非常残酷,很多人在评判自己的时候,会说自己不配拥有什么美好的东西,不值得被人爱,或者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垃圾毫无价值,或者觉得自己都不配活着不配站在这个世界上,这些语言实际上非常残酷。(要清楚,语言这个词,所有语言我都会把它归类为自动化的念头或者叫自动化的思维,就是它有可能被口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有可能完全没做表达,只是在脑子里及时发生。)
(一个丑女化妆约会被羞辱后求助闺蜜又被羞辱的案例)此次省去。这样的案例大多数生活中我们都不会用这样的语言。
在抑郁状态下的来访者,或者是持久生活在困境中的这种人,他们可能每天沉默不语,在我们父母看来他们可能是轻松无事,但是他们脑子里每天都可能反复收听到这样的语言,谁在给他们说这样的语言?原来父母没有学习的时候,有可能是父母,但是当父母学习改变了之后谁在说?通常是孩子脑子里自动化的语言。在我们觉察不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给我们传递诸如此类的信息,“你不行、你不好、你没有价值、你做什么都不行、你就是个垃圾,你没有未来了,你放弃吧,不要在痴心妄想了,”所有这些语言在耳边喋喋不休的说来说去,你们要想支持孩子,必须得理解这些事,这是孩子自我伤害的一个过程,但是这种自我伤害,孩子没有能力踩下刹车。
为什么我们一个人在生活里如此残忍的对待自己,缘于在成长中被错误传递的信息。或者是被称之为非适应性的念头。
非适应性念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孩子会受到我们父母的教育是什么?宝贝,一定要作对,不要做错!这个甜不好!不能哭,哭太软弱了!这不是好孩子要做的事!要高兴!我们跟孩子所有互动性的语言实际上都是在向孩子传递他们应该感受如何,应该想些什么?而不是他可以感受什么?可以想些什么?我们会用惩罚的方式或者是奖励的方式,把这种培养推向极致。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方式,这不怨父母,因为我们一直在受到这样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面,它会带来一个扭曲的责任意识。
扭曲的责任意识:承担责任不是为了要解决问题,而是意味着我要接受惩罚,于是我们的生命本能之一是自我保护,让我们远离伤害,所以这种扭曲的观念,慢慢的会变化成为另外一种更扭曲的认识“只要任何时候我接受了惩罚,那就意味着我承担了责任!”
为什么困境中的孩子困境中的来访者,很多人会反复的指责自己,批评自己,甚至惩罚自己,原因就在这。当他惩罚自己指责自己的时候,他会认为我承担了责任,然后他的感受会变得【稍微】好一些。然而事实上它是让我们痛苦更加严重,而不是帮我们减轻了痛苦。
《反内耗》里有情绪唤醒的表现影响。通常我们会认为一个人在自我批评的时候,或者自我鞭策的时候,看到自己不足的时候等觉得会让我们表现更好。而看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很棒的时候,会让我们表现很差。这是一个朴素的常识。但是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证明我们这个朴素的常识是错误的,实际上心理学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常识截然相反。那就是【当我们感受好的时候,我们才有能力表现的更好。而当我们感受很糟,比如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我开始自责,,通常我们会自我批评,我认为自我不足,我要努力的时候,通常我们的表现会更遭而不是更好】
所以我们一旦了解了这件事情,那么在生命里面,首先面对困境中的孩子或者说困境中的自己,我们会来做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会尝试改变自己或者是孩子的感受,不是让感受变得更糟,而是让感受变得更好。帮自己或者是孩子恢复到平静状态,然后我们所寄望的表现改善才能够真的出现。
一切表现改善背后一个固定的运作模式或者固定的一个链条,然后这个链条推到最后会归结到我们要想改善表现,首先我们要有能力处理我们的身体体验。
做两个简单练习:大家每天在生活里尝试运用,每天去练,因为在困境中我们的反应绝对不是理智中的反应,在困境中我们的反应模式只会是这种自动化的,自动化的反应背后是指大脑工作模式不是调用的大脑皮层,而是调用的我们大脑复隔核的部分,也就是在神经心理学里面叫基底神经元,就是说我们自动化的反应要写入这里,然后变成不假思索的行动。
在链条的最后,我们所有的感受有两条不同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是我们身心体验的变化是我们生理层面的变化。在生理层面,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是在变得,什么东西驱动它变化,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因素,就是我们身体的姿势,我们身体的运动,在困境里,这是最容易做出的一个改变,改变我们的身体姿势。心理学实证研究里面,专门对比过两种姿势,大家在生活里也可以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当我们自己,或者是我们的孩子,处在困境中,处在痛苦中,通常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体姿势。如果大家有经验,大家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困境中的人通常是收缩的,我们恨不能找个地方缩起来,这样我们才感觉到有点安全感。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努力,我们努力的缩出来这个行动,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好一些。但是,我们并不了解,这种努力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因为在研究里面呈现的是:所有的被式,不需要有心理困境的,可以是身心健康的被式,只要只要做出这种收缩的身体姿势,坚持两三分钟,那么这个时候,测他身体的变化就会发现,明显的身体压力素就会在增加,而身体的力量素在减少,也就是我们变得更虚弱,更无力,更弱小。所以这种努力,因为它不了解背后的规律带来的是真正的伤害。
在困境下面,通常我们最抵触的一个姿势是什么?大家想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心情兴奋的时候,或者说非常愉悦的时候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身体姿势。不出意外的话你们会观察到,比如前两天高考结束了,有孩子会做出张开双臂的一字马姿势,这叫展开身体。我们兴奋的时候,都会这样展开双臂展开身体,那么在困境中这是最难做出的身体姿势,这是我们最抗拒的身体姿势。
![](https://img.haomeiwen.com/i4649349/48f906e192704faa.jpg)
但是,研究呈现的是什么?只要是任何时候,只要我们能做出这个展开的身体姿势,只要我们愿意做出这样的姿势坚持两三分钟,它带来的身体变化是非常迅速的,这个过程里面,我们的力量素在增长,我们的压力素在缩小,这个身体姿势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这就是身体体验改变,或者说感受改变最简单最有效的一个方式。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深陷困境,只要我理解了我在困境里面,身体语言意味着什么,它背后所蕴涵的这种规律是什么,我就知道了,如果我用收缩的姿势它让我舒服,但是,它让我在困境里面越陷越深,这个展开的姿势它不舒服,如果我能坚持两三分钟,我可以在这个过程里面迅速的获得力量感,迅速走出让我难受让我痛苦的这个状态。这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改变。
转换感受体验的第二个层面:建立在我们过往经验之上的这种大脑自动化的预测机制,我们生活里面所有不安都和这个机制有关。所以,要想真的走出我们生命的困境,我就需要有能力来识别我的大脑在自动的预测,然后这些预测让我痛苦,我必须能觉察到这件事。【这个觉察能力是所有处理的基础】
所以这里做另外一个练习,每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两个时间段,一个是上床休息,一个时间段是早晨起床。利用这两个时间段,如何来用,比如上床之后或者从上床之前开始,去有意识留意我们大脑自动化的语言。什么叫大脑自动化的语言,比如我看了一下钟,噢!天哪!现在已经10点半了,到了我要上床的时间了!看到这个时间然后做出判断,我现在要上床了,这就是大脑自动化的语言。然后脑子里的念头,太早了,我还不太想上床,或者是哎呀!这还有一个新闻我没看完,我得先看完了!注意到刚才的这句语言“太早”或者是“还有什么事我没做,我得先做完”,这就是自动化的语言。也就是从你上床之前有意识的去留意这些语言,然后,在你躺下之后,比如这两天下雨 床有点潮,或者,天哪!怎么这么热!或者是我明天还有什么什么样的事情,今天那个什么事不是让我特别满意,孩子有什么东西让我担心,诸如此类的上床之后,留意我们注意力投放在哪里?留意我们脑子里自动化东西呈现的是什么?这种留意就是练习我们在觉察自动化的语言,我们身体里面所有自动化的语言与预测机制有关,而要有效的处理这个过程,干预这种机制我们必须有能力去关注到自动化的语言出现了,我关注到这件事,我们才能去处理它,所以我们要培养的能力是,我要有能力关注到这个语言出现,躺在床上,上床之前去观察我们大脑自动的变化,这就是练习,就是对自动化语言的观察练习。
然后早晨起床,意识回归身体,我可能眼睛还没睁,我意识一回来“噢!天哪!几点了!”“该起床了”我注意到这是个念头,我能观察到这个念头,这就叫练习。“我赶紧起来做饭,一会还有什么事”“孩子今天想吃什么,我得赶紧去准备好”去观察所有这些念头,在这两个时间段,去观察所有念头,是最有效的关于自动化语言的觉察练习。
今天课程结束后,我有了对我家这两天发生的事件结合课程的发现。同样的场景,同样的语言模式,今天终于呈现了于老师所说的那个感受不同,带来的结果不同。同样还是隔离的话题,昨天一开始孩子得到这个消息就立刻抗拒,说出反抗的语言,因为她的语言在不被爸爸倾听的过程中获得不被理解的痛苦感受后,开始尖叫并大声痛哭。而今天,同样还是隔离的话题,因为孩子要订外卖,这个时候她处在平静的状态中,我告诉她,外卖订了我们也拿不上因为门是被封的。孩子将我的语言重复了一遍来证实“你是说我们家的门被封了,就不能随意打开是吧?”我说,“是的,我们一动它是纸会破,这样就会认为我们私自出门了,只有居委会的人才有权利打开。”然后,孩子很平静,没在说什么,而是愉快的接受了。这个过程中我看见孩子平静时是具有倾听能力的,她重复我的语言来证实的发问就是一种倾听,在倾听中她理解了,也就接受了。而昨天当听到被隔离的抗拒时内在也同时升起了一份愤怒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中她不愿接受爸爸反对的语言,而作为没有学习过的爸爸更加不具备倾听,只想说服孩子,这就造成矛盾激发。爸爸在也想度想安抚痛哭的孩子,采取了无声躺在女儿身旁的陪伴表达对孩子的理解,这也是一种真正的陪伴,在这种陪伴中,孩子渐渐获得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