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一星期得40小时的ABA,凭什么啊?》一文,有读者留言表示,“任何情绪和脾气都是有原因的。所有行为过激的问题,只要他不自残或者伤害别人,就让他发泄一下,情绪稳定下来再去安抚。除非患有精神疾病,需要送医院。”
这位读者的想法,是先要分析孩子为什么闹脾气,然让他像高压锅一样泄气,然后加以疏导,希望孩子掌握控制自己的能力,下次不要再出现类似的情况。这即是典型的行为分析干预。(效果如何,希望有经验的家长在文后留言,需要保密的请注明。)
与之相反,在之前椰菜君翻译的两篇《多少依从才算是太依从——长期ABA或是虐待?》表明,业界有观点认为:谱系患者的焦虑等症状是生理原因导致的,行为分析干预对此不仅无效,还可能有害。
以椰菜君的理解,两种观点的对立应当来自对自闭症本质的认识不同。自闭症是一种单纯的心理疾病?还是一种有生理病变基础的精神疾病?如果是后者,椰菜君相信,没有药物,单靠心理疏导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关于这一点,抑郁症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
虽然美帝FDA已经批准了利培酮和阿立哌唑这两种药物用于治疗自闭症患者的烦躁易怒症状(irritability),临床医师有时也会试着给自闭症患者用一些其它的抗精神病药物,但要想比较行为干预和抗精神病药物对自闭症患者的效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似乎并没有这样的临床研究发表。然而,从2017年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也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供我们思考这个问题。
在这篇研究论文中,加拿大研究者调查分析了五千多位年龄介于2~17岁之间的自闭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令他们感到震惊的是,用药比例基本只和患者年龄相关,年龄越大,使用药物的比例越高;并且使用药物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再使用任何行为疗法。
由于是大家拿这么高福利的国家,谱系儿童因为没钱而不能接受行为干预治疗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他们使用药物控制烦躁易怒等症状而又不再选择行为干预治疗的原因,恐怕只有一个,就是两者相比,性价比差得太大了些。
至于为什么这个用药比例随年龄增长几乎直线上升的原因,以椰菜君的小人之心揣测,应该是患儿年龄渐长,烦躁易怒等症状持续存在甚至加重,而行为干预治疗的效果日渐式微——请想象一下,家长对付幼儿发脾气的那些方法,还能不能继续用在人高马大身强力壮的青春期孩子身上,因此,家长不得不转而寻找药物的帮助——尽管副作用客观存在,难以避免。
用脚投票表达的是最真实的感受。
该论文的作者在接受自闭症科普网站spectrumnews采访时,对此现象痛心疾首。她说,“这是一个红色警报!我们只应该在行为干预疗法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药物”。“最重要的是,在我们不得不给他们使用药物之前,要教会孩子们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技能”。 她不满地表示, “药物教不会孩子们这些技能,药物不过是一些创可贴罢了”。
但问题是,假如你的手被刀割破了,血流个不停,还有止不住的趋势,你是赶紧找难看的创可贴、找不雅观的绷带扎上止血,还是去做甚至去学一些高难度姿势优美活筋动骨的瑜伽?还是对着伤口念念有词赋诗一首?
参考文献:
Medical Conditions and Demographic, Service and Clin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typical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Use Among Children with A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Autism Dev Disord. 2017 May;47(5):1391-14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