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艺术教育产业的展望

作者: 放心之语 | 来源:发表于2017-10-27 11:54 被阅读150次

    自古以来艺术并不亲于人民而存于庙堂之上,中外皆是如此。在我国,礼乐发于封建,诗词兴于权贵,绘画、陶艺、丝绸、漆器、篆刻、书法、戏曲、舞蹈诸此等等皆先贡于君王,后达百官,末至黎民。在欧洲中世纪,文艺也止于教廷和王公贵族,后来文艺复兴才有了近代艺术与科技的长足发展,艺术的魅力才抵达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说这是人类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然而我以为这属于政治解读,究其原因应该是逐渐发达的商业贸易和生活水平,促使艺术作品成为了一种普遍需求的交易产品,所以是商业经济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诚然,也有种观点,说艺术来自生活,创作始于民间,人民艺术家源自生活体验的抒发,然而艺术的陶冶需要传承和积淀,比如作曲家(composer)的定义可不是写几首民歌或者钢琴伴奏,而是写交响乐,歌剧或室内乐等古典音乐作品的专业作者,这种人是不可能从民间产生的。当然,我不是在否定民间艺术家的存在,有些无需师承的艺术形式,比如作家,在基本写作阅读能力具备的情况下,通过广泛阅读和写作练习,也可以有所成就。就拿近期比较火的小说《三体》举例,作者刘慈欣先生仅凭一己之力就将中国科幻写作的水平拉到世界级的高度。然而这与他个人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刘慈欣先生1999年起就开始在杂志《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此后接连创作了多部中短篇小说,如果没有早年的积累,他也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然而即便如此,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作家。所以,可以说任何艺术创作必有传承与练习,否则难以有成。

    当前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趋势,艺术的高贵不再是难以企及的稀缺,犹如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然而一直以来艺术人才的培养还属于国家教育机构的专职,而没有真正的商业化。我们平时看到的儿童文艺培训可以说仅仅是一种启发,真正能够传承技艺的少之又少,而特长艺术生的培训和学校又限于专业考制的规范,并不属于普遍开放的商业经营。所以,一般的老百姓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难以获得真正系统的艺术教育,更谈不上学有所成了。当然有些艺术门类和娱乐结合,比如通俗歌曲、网络歌曲、广场舞、街舞,还有短视频、网络剧等艺术形式也确实在民间流传。然而这与传统艺术或者说古典艺术还是相去甚远,同时上述这些有鲜明时代背景的艺术形式,也需要有传统艺术的底蕴和高超技艺的支撑,才能趋于臻境,否则也只能算是街头艺人的表演,与艺人匠心还是有相当差距。

    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强调互动和关系的建立,学生与老师的互动,然后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最后可能还有学生老师一起与观众的互动,而且这还不是简单地语言交流或动作模仿,这需要身心整体在现实情境里的高度注意与体会,比如绘画并不止于手、笔、纸之间的运作,强调的是内心里的观察,透视阴影、色彩,乃至情感表达等审美的能力,因此艺术不仅是创作更是审美意境的表达,这需要学生的反复练习和老师的反复纠正。所以艺术教育的身教胜过言传,是需要近距离的互动,以及亲密关系的建立,在缺乏信任的亲密关系以前,即便是近距离的互动也会有偏差或不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服务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在线的知识付费也已经成为了常态,然而在艺术教育方面依然没有真正的服务产品化。过去的圣经是手抄的,欧洲有1万多名抄写师,每人每年抄1200页。这就是服务,因为每一页都需要人工和时间。后来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机(真正发明并实现大规模印刷术的人),解放了人类抄书的时间,现在的印刷机一分钟就能印刷1200页。所以印刷机就是产品,而现代出版业就是原来人工抄写的“服务产品化”,那不是促进原来抄写师个体能力或效率的提升,而是将原来的人工抄写服务用更高效率的机器印刷产品进行了替代。

    媒体也是一样的情况,其实媒体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出版业,虽然都是为了完成内容的传播。但出版强调的是知识性,而媒体则更强调传播性。出版需要有深度,否则就会雷同;媒体需要有速度,否则就会失效。所以出版跨越的是空间,让不同地方的人能够看到同样一份拷贝;而媒体穿越的是时间,让不同地方的人能在同一时间看到或听到同样的内容。但不管怎样,媒体和出版一样,都已经有相应的技术产品,每次交付给客户的内容(本质是生产这些内容的服务),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低,所需要的承载物越来越少,其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然而教育不一样,虽然人们也尝试将教育服务产品化,比如录制讲课的视频,制作教学书籍、DVD光盘等,但这一类形式说到底还是出版,因为缺乏互动和关系的建立,即便是现在网上流行的MOOC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网易公开课、微课堂等等也都不是教育,而是出版。

    另外还有一些互联网模式是有互动的,比如“在行”,就是利用专家资源,线上匹配,线下见面。但“在行”更像一个“滴滴专家”,只做线下匹配,没有线上互动的尝试,也没有一对多的分享。而“分答”则是通过“偷听”的设计,在一分钟知识服务结束后,将录音进行广泛收费分享,然而这个录音是滞后的,偷听的人只能听,并不能与专家或其他同学进行互动。

    目前只有付费直播的少数互联网平台,算是开启了教育服务产品化的序幕。比如YY语音的PS直播课程,沪江网的英语直播课程,和“知乎live”等,然而这些平台在传统的文理科教育方面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在艺术类教育方面则差强人意。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互动的亲密度与关系建立上的欠缺,所以就算是目前最先进的网络直播平台,在艺术类教育方面依然很难让学生取得切实的进步。

    一个好消息是VR、AR和MR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远程触感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加上5G网络的启动(欧洲首个5G预商用网络研发测试项目,已于2017年10月25日正式启动)。我预计在可以看到的未来,互联网艺术教育将普及到千家万户,人类艺术创造将不再局限于个别的大师,艺术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普遍的个性化产业。

    如果苹果、微软和互联网开启了个人电脑和移动终端的新纪元,让人类远距离办公和分散式协作成为可能,那未来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也能够让人类在学习艺术,创作艺术和应用艺术上前进一大步。

    未来物质会极大丰富,食品、服装、交通、居所等基本保障产品将会过剩(目前已经过剩),而艺术审美和相应的精神需求将会逐渐成为消费品。90后,00后等新一代消费主体将会习惯网络购物和为虚拟产品付费,因此实体艺术和虚拟艺术产品都将在未来成为新的流行,而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人口增长将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为艺术教育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需要一大批具有商业前瞻的艺术家去开创与挖掘。然而目前的人才匮乏和旧有的艺术传承教育方式正在阻碍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但这也为一些有识之士提供了商业机遇。

    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结合艺术家资源,再通过特色小镇、文创孵化器等空间和政策的整合,开展艺术教育的在线课程、线下互动社区和交流社群,同时聚集一批前卫艺术家、学习者和艺术爱好者,不断培育艺术教育市场,相信经过持续的经营以及与互联网科技的融合,将逐渐形成此产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再有商业模式上的一些创新,比如共享、分享经济和社群经济的理念与手段,结合游戏产业和娱乐产业的并行思路,塑造一个国内独角兽企业也不是没有可能。

    企业家与有识之士可以看到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行业前景,也许并不精准,但趋势使然,我们未必能够乘风破浪,但至少可以望眼江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互联网艺术教育产业的展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rr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