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暗时间
《暗时间》:如何偷偷增加生命厚度和避免思维陷阱?

《暗时间》:如何偷偷增加生命厚度和避免思维陷阱?

作者: 小皮猴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7-15 18:40 被阅读0次
    暗时间

    一、如何增加暗时间,拓宽生命的厚度?

    1、什么是暗时间?

    主动深入思考推理所用的时间是暗时间。

    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可能会拿所学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所学专业的好坏,而事实是,实际的投入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2、如何增加暗时间?

    四步法:深入钻进去,缓慢抽离出,交给潜意识,积累练习成自然。

    第一步,深入钻进去学习:

    A专注与抗干扰(知识的高密度,高强度):集中注意力,排除一切干扰,不让自己分心,沉浸在高密度高强度的知识学习中。

    B运用大块时间。让思维的深度更深,大块时间的投入与完全浸入式学习,容易产生“心流”(完全投入,忘记时间的高效状态。)

    C增加思维体力(大块无间断的专注推理等思维时间的长度)。不断地加码,坚持练习,适应之后就提升专注时间的长度。

    第二步,缓慢抽离出:注意切换不要太频繁,否则专注效果非常差。

    可采用番茄工作法,25分钟专注时间,5分钟休息,可以闭目养神,也可以冥想,但不要刷手机。

    平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感兴趣,但是不紧急、不重要、不需要高度聚焦的事情,比如看新闻,看笑话,小说等。

    第三步,交给潜意识,获得意外的灵感:由于太过于专注,缓慢抽离之后,即使已经开始做其他的事情,但是思维并没有停止。

    比如稻盛和夫在《干法》中的故事,他到京瓷集团之后,公司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但他没有放弃,而是专心研究如何把瓷片给粘合问题。之前的黏土效果不好,经常出问题,苦思冥想得不到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由于思考太投入,吃饭时思考,睡觉时思考,走路时也在思考,所以没注意脚下,偶然踢翻了一桶松香,粘到衣服上很难清洗。但这突然给他提供了灵感,他用松香做实验,用于粘合,最后一举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给公司带来巨额利润,也给自己的事业开拓了新局面。

    如果没有专注地死磕一个问题,转脸你就忘了要做什么了,你就算踢翻了十桶松香也没用。

    第四步,积累练习成自然。外化的知识要想深入掌握,最终还是靠主动思考,深入推理的时间。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练习,积累,强化这种模式,直到习惯成自然,不用费力就把它调用出来,才是真正融会贯通,学会利用暗时间。

    二、如何有效学习知识并真正掌握?(把外显知识变为内隐知识)

    1、定一个小目标(SMART原则)

    “为我所用”思维。

    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比如看一本书,不用从头至尾、一字不拉的读完,定一个目标,(可先看目录或简介),想从这本书中主要学习什么知识,然后进行主题性的阅读,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记忆更深刻,也更实用。

    忌贪多求全,完美主义,思路被完全带跑,不假思索地吸收,机械式背诵。

    2、找到最重要的20%,找准不变量(本质,结构,第一性原理)

    一件事,一本书,一个东西,根据二八法则,最重要的只有20%,在无穷变化的外表下,总有不变量,那个不变的东西才是最值得掌握的。

    你在找的时候注意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结构是什么?

    它的第一性原理又是什么?

    总之,抓住最核心的要点,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不要在细枝末节上耽误太多时间。

    辅助小工具:可画个思维导图,或者简单做下笔记。

    3、及时反馈:设置进度条(20%,50%,80%,95%),互动,测试反应

    进度条

    为什么在做一件没有办法立刻出效果的事情的时候,人们容易放弃?

    为什么游戏特别容易上瘾?

    为什么重要的事情难以坚持?

    因为没有及时反馈,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我们的行为的效果,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

    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设置一个项目进度条。

    比如,把外显知识内化并形成内隐知识,这个过程的进度条设置(个人理解):

    读完一本书占掌握它的20%,写出读书笔记或者讲课分享给其他人占50%,在实际生活场景中成功运用80%,在不同应用场景使用均获得成功占95%。只有不停变换其他外部因素,还依旧把这个知识点运用成功,才算基本掌握透了。

    现实是,很多人读过了,知道一些零碎知识,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其实离知行合一还差得远,而更多的人连第一步“读”也没有通过。

    及时反馈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跟他人互动,在真实环境中运用测试反应等等,总之没有反馈就自己人为制造反馈,目的是更好地激励自己,把学习当成上瘾的游戏,不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

    4、记忆链接:输出:复述,写作,问答。多尝试,主动应用,不断练习。

    单一维度死记硬背的知识散点,不仅没什么用,而且特别容易忘。

    怎样加强记忆呢?

    增加知识的与自己的链接,方法如下:

    用输出倒逼输入:

    比如跟自己互动:自我复述(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自我反驳(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写作(把问题通过记录方式捋顺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延伸联想(创造力的培养),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见闻等与新的知识点进行连接。

    跟他人互动,学会分享,教是最好的学,把教的对象定位为中学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人教会才算本事,卖弄和掉书袋显得很low。

    多角度解读、联系知识点:具体问题中的问答方式,由于场景和人物不断变化,这时依旧能解答,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才算理解到位了。

    以上种种方式,需要不断积累,主动应用,常常刻意练习,才能趋于精通。

    5、反思(记录思考过程),复盘,调整,形成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反思非常重要,一天下来发生什么事情,哪些事可以改善做法,从而变得更好,哪些事应该换个思路,这些都需要把事件复盘,流程化,然后反思细节和方向,下次些微调整,看效果,长此以往,形成习惯。

    注:知识有时是造房子的砖,有时未尝不是限制思维的枷锁。

    6、那么如何发挥知识的价值,防止知识的束缚呢?

    A把零散知识模块化,俗称套路。这样利于解决问题时打组合拳,善于总结发现运用“高频小套路”,既然有简易工具,干嘛不学不用呢?

    为防止路径依赖,这样的工具越多越好,防止自己被套路,必要时,熟练运用套路解决问题。

    B把知识抽象化(只抓本质,去除无关枝节),抽象化之后不再局限于外在性状,或者某一特定场景下的狭窄使用,可以适当延展外延,并且加以推广,当然,类比推广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试错。

    C破框思维(了解,遵守,突破):记住运用的条件,我们在刚学某事的时候,需要先了解规则,在规则里运用时,需要遵守规则,最后才是突破规则。

    当然,这说起来很轻松,其实以上每一步都很难,还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较好。

    三、怎样跳过认知里的思维陷阱?

    1、偏见:首先要确认的是,世界上没有“全见”这种东西,我们都是从一个角度去解读一个事物,想做到完全去除偏见是不可能的。

    但是,为了更好的弄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减少偏见对我们的影响,首先应该了解偏见的产生机制。

    A先验假设。我们在做一件事,见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容易根据既有的条件进行预判,也叫先验假设,类似于疑人偷斧。你的眼光像一个过滤器,自动屏蔽其他因素,只关注你预想的东西,结果根本没有真相,一切只是你在强行自我证实而已。

    B事实与判断,混淆不清。很多人都搞不清两者的差异,比如让你说三句事实,未必有我们想的容易,不信你试试看。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判断呢?

    “有点热”是事实吗?未必。

    但温度计此刻显示40度就是事实。

    由于我们在生活就把事实和判断常常纠缠在一起,所以,自然产生偏见。

    C选择性关注。就像一个特写镜头,镜头推到哪里,关注点就在哪里,这样容易以偏概全。减少选择性关注的影响,可以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开始,不把自己局限在某特定区域,眼光会更开阔。

    最后,坦白地正视偏见的存在,刻意无视已经存在的偏见,完全无分别心,也是另一种偏见。

    2、自我解释(自利归因,对于有利于我的事情的倾斜)。

    在亲疏上,我们趋于跟自己一伙,所以事情出来以后,我们会用各种逻辑,把利于我们的一面仔细收集证据,而忽略我们本身的问题,这是一种人的本性使然。

    3、情绪影响,如何使用好“感觉”这把双刃剑。

    我们的理性大脑往往屈从于情绪大脑,想要正确作出决策,就要学会情绪管理,避免它对我们的判断作出负面的干扰。

    《教父》里有一句话,“不要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

    “感觉”这个词,有时很准,有时很玄乎,那如何使用好呢?

    新手,靠有明确判断的标准的事情,一点点逐步积累经验,对“感觉”的参考价值降到20%以下。

    极高手,已经到“正反合”的“合”的阶段。可以80%依靠直觉,比如福尔摩斯探案中,福经常瞬间说中要点,那是因为人家可能踏过几千个坑,有些时候,不用仔细分析也能瞬间把无数信息点集成,得出结论。

    其他各阶段玩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值,在两者取其合适值,进行“感觉”参考。

    比如中高段位的,拿投资项目举例,上来第一印象,靠感觉,先感觉有没有别扭的地方,值得警惕的不是瑕疵太大,因为那样你容易看出来。

    而是过分完美,一旦流露出过分完美的迹象,十有八九都是假。

    中间要逐个验证,该进行尽职调查的,该查征信记录的,尽管去小心求证,这时不要凭感觉,不能任性。

    最后,所有小条目都弄清楚了,再整体感觉一遍,包括项目本身,创始人,团队,等等,结合以上综合做决策,同时,注意风控。

    4、思维惯性:注意那些自动驾驶。

    每个人的思维里都有很多的惯性,但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怎么样才能发觉呢?

    学会观察学习的思考过程,对事情的情绪反应,或者对某类事情惯常作出的看法。

    比如有些人,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可以分析自己放弃的最终原因是什么,是害怕自己努力也不成功(要面子)?还是对困难过分恐惧(畏难)?或者是很快对一件事物失去兴趣(三分钟热度)?

    找到这些事物的根源,才能明白自己自动驾驶的思维定势在哪里,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

    四、数学解题思维方法的启发:

    1、始终记住最终目的(这是最重要的)

    2、特例启发思考(概念太抽象,没关系,举一些特例吧)

    3、反过来推导(把已知当未知,未知的就自然变为已知的)

    4、调整题目条件(一题多用,互相出题,不用题海战术,学会换换条件即可)

    5、类似题目(找到一类题型的共同点)

    6、跟题目有关的定理(万变不离其宗)

    7、考察反面,列出所有情况(凡事反过来想想,会有新启发)

    8、交给别人做(烫手山芋交给别人,学习别人的思路)

    另外,关于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法有二。一是在专业领域做到前10%,二是在不同领域各做到25%,三个领域以上自由结合,你也会成为不可替代的稀缺人才。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就是生命,生命有绝对长度,但是也有相对厚度,这两者共同决定了生命的质量。

    拓宽生命的宽度,增加密度,更好地利用时间为我们创造价值,而不是打发时间、浪费生命,是我们需要不断去练习的事情。

    大脑不同其他资源,是越用越活的,想要变得更聪明,从没事“勤思考,多应用”开始,或许你会发现心智有时像肌肉,是可以锻炼塑造的,努力何时都不晚,今天的你在为明天铺路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那束阳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暗时间》:如何偷偷增加生命厚度和避免思维陷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so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