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对别人进行道德评价,会对自己进行道德评价,你今天回来的这么晚,我应该可以表现的更好,我可以更快一点,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我内心是对自己是有期待的。
【美】提摩西•加尔韦说,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下达指令的“我”,一个是执行动作的“我”。我们把前者称为自我1,后者称为自我2。自我1和自我2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能不能把技术、知识转化成有效的行动的关键因素。

自我1,也是理想的我,一个人的内在的父母,Spenser称其为“审判者”。自我2,是现实的我,是一个人内在的小孩,Spenser称其为“创新者”。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自我2开始执行的时候,我们的自我1会开始不停地审判,评价,提建议,你的拍子可以挥得更好一点,你应该往左边开一点,要求自我2做得更好,要求现实的自己做得更好。
当我们的内在父母对我们的内在小孩有更高的期待时,我们就不会接纳此刻的自己,就会对自己不满意。我们会更加的在乎结果的成功和失败,而没有在当下的这个时刻。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比如,当我们写一篇文章,我们总是会对自己进行批判,这样写的是否正确,是否会有人读?表达地清晰吗?在演讲的时候会批判自己,我说的流利吗?我说的吸引人吗?而这样做的结果更会让我们止步不前,不敢说,不敢写!
在我们从小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父母总是给予我们更高的期待,当我们考95分的时候,父母会问那5分去哪里了,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长大后,容易在自己的内心形成内在的父母总是更高的要求内在的小孩,无论做的如何,内在的父母总是不满意!
如何让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小孩满意呢?降低我们的期待,接纳现实的自己,允许自己犯错,与完美主义对抗。
提升现实的自己,减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当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小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对自己越来越接纳,越来越满意!只关注过程,让内在父母休息,只关注内在小孩的执行过程,信任我们的内在小孩,就像走路、吃饭、读书,都是高度复杂的动作,孩子虽然没有经过各种指令式学习,却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每个人都存在自然学习的能力。可以在事情做完,让内在父母进行审判,提建议,更好地完善自己!
保持正念,关注当下!自我1和自我2,才能够更好的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