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理解世界的能力
文 | 张宗超
与读者书: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比我说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01
今天的文章不写什么体系,只是写写半个多月来的或碎碎念,或小思考,或一点感触。我写的这类文章,越往后越会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呈现给你。
前些日子一个人进了一次城,去培训学习。说来还真惭愧,去之前多少有些不安,买票特意考虑了到达的时间,避免摸不着方向,也担心自己能力上的不足,最后空手而归,幸运的是还是获得了认证,在这里给自己鼓个掌,运气好像真的很重要,虽然努力不可少。
这是一折腾,前后10天时间就那么没了,中间有几件事倒是挺有趣。认识了几位厉害又好玩的朋友,见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来去的路上读完了三年前买的一本书《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不足之处是和一个朋友原本约了饭,临时因为培训加课,后来各忙各的,一直没能遇上。
毕竟是出去学习,所以写不了那么多的各种感触,感触最深的我想大概是我意识到并不是十分喜欢那座城市,因为留不住我的胃,回来硬是缓了两天才缓过来。
02
这些年也参加了几次学习,就这样来去的碰撞之间,我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
比如,我发现在一个陌生的集体里,我是比较保守的那类人,不太能放得开,倒不是所谓的低调,而是没能很快在集体里找到定位,以至于我们小组的一位伙伴,回去之后给我发消息说才反应过来原来就听说过我。
这是让我很尴尬的事。如果放在两年前,我觉得这种感觉挺好,甚至挺爽,毕竟有人关注过自己。
现在觉得有种莫名的压力,并不是特别喜欢这种感觉。有的人之所以之后没能做想做得自己,就是被盯得太紧,身上背负太多的期望。
昨天几个同学、朋友一起吃饭,其中有位同学刚来,提到名字就说知道我,我很尴尬,只好说原来玩的有些嗨了。
我自己知道,那是因为原来活得有点肤浅和轻狂了。以前组织三四十人聚餐,三四桌人照样能搞得很嗨,安排的很好,现在懒了,话都懒得说。
有时候可以成为被别人教育的对象,感觉啥都不会,有时候又可以成为各类活教材,比如,社交,比如,读书,比如,讲话。
就社交来说,前些天和叔叔一起送小弟上学,一路上与那些同学及其家人,还有接待报名的同学聊得很嗨。
特别是接待报名的同学,带着我们忙前忙后,和她聊了很多,了解了不少学校以及学习的一些问题。
搞得叔叔和小弟说:“你看,社交要和你哥多学学,一会儿就和别人聊得很好。”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我是被教育的。比如,上次和朋友去KTV,就我一个人不喝酒,朋友说还是要与别人喝点,毕竟这是一种社交。
之所以朋友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我并非不沾烟酒之人,而是年初我突然想,就这么清醒的活着好了,不想因为压力大或遇到其他问题就抽烟、喝酒,想清醒的面对所有,于是也就那么戒了而已。
这里插一个小故事。在北京培训那几天,来自新疆的胖哥到我们房间,和我演练学习,他们都抽烟,我不抽。
于是胖哥开玩笑的说:都说不抽烟、不喝酒的男生不靠谱。我也附和着解释说:还好以前我是抽烟喝酒的,哈哈。
然后,胖哥说,那就是以前靠谱,现在不靠谱了。
这是一个玩笑,一个故事,千万不可把抽烟、喝酒和靠不靠谱挂钩衡量。
这是我的一个毛病——有时很固执,无论和谁在一起吃饭或做其他的事,我也会坚持自己的原则。
03
说到社交问题,我没有什么技巧,我总的原则是,找准自己的定位,主动开口说话或提问,就有很大的可能能建立起关系。
——找准定位的目的是定位自己相对的身份,这样不至于犯太多情商类错误。
这听起来好像是不难,不过要真的做到和做好,确实少不了磨练,所谓知易行难。
懂道理的人很多,会讲理的人至少打了5折,能够践行到位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否则不会有“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生活”之说。
更深刻的现实是,我们的思维是有逻辑的,思考问题时有思路的,说白了就是有套路,但人生根本不讲道理和逻辑,所以才会遇见很多操蛋的事情。
——个人的基本观念建立以及概念清晰很重要。
为什么很多刚毕业的同学总有太多的感慨,总觉得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甚至感觉自己所想的和这个世界差别太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基本观念出了问题,或是概念不清晰。
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大都有逻辑,都有思路,甚至有标准答案,非黑即白。可对于社会而言,这些甚至不存在,世界也并不是非黑即白,还有灰色地带。
比如,经常听父母说这孩子如何如何调皮,如何如何不爱读书,这辈子肯定是没出息了。实际上这是基本观念错误的问题,谁说调皮和不爱读书的人就一定没出息?
——上学,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过是一个成长的过渡时期。
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学习很多很多的知识,成为一个学术型人才,还有的需要在这个过渡时期,成为一个或会社交、或会经商,或会思考的人。
——人才的不一而足,才是常态。
再比如谁都绕不开的情感问题,友情、爱情皆如此。非黑即白的人很容易陷入是非的困扰之中,最后刀子插向自己,觉得自己哪儿都是自己的不对,这是很武断的一种定义方式,只抓住一个冒出来的因素,却不知更深层的原因,再如何反省也于事无补。
很久前看过一篇文章《为什么越是人渣,道德感就越强?》,感触挺深,读完你会发现这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看起来合理,实际上很毁人的观念。
04
昨晚和朋友喝茶,还谈起读书,读书其实是一个非常低成本的学习方式,读书的好处之一是通过阅读,拓宽个人的思维界限,免受一些错误观念以及某类问题的困扰。
假如你希望通过读书让自己认知以及观念有所改变,像我一样,每天阅读30分钟,刚开始就读书,先不论具体要读什么书,自己读得进去的就行,先读个半年,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我现在遇事或有困扰,需要静一静时,经常会随手从书架上拿本书读一读。
再说概念不清晰的问题。比如,有人说淘宝卖假货,马云应该负责,这就是明显的概念不清晰。实际上,淘宝只是一个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的是在平台的商家。如果非要把责任归给平台创始人,除非是平台允许假货进入。
说到基本观念建立以及概念清晰,我想聊一个成长方面的思考。
人性都趋向美好,而是事实上,让一个人成长的恰是不愿面对的事实。比如,某个人的离开;比如,某次竞选的失败;比如,负责的某个项目的失败。
——生命在滴血的经历中才能开出诱人的花来。
——成长很痛,可成长之后往往会遇见和体会到更多的美好。
比如,遇见对问题更有清楚认知而不过分纠结的自己。比如,遇见深爱又懂得珍惜的人。比如,遇见人生难得的发展机会,而又有能力和背后的积累去把握。
这也是为什么我突然选择清醒的面对很多问题的原因,直面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也恰是如此,我好似学会了不在有情绪的时候做决定,虽然这个道理我知道了好久,可最近我才深入的理解并践行,才体会到其中的力量。
先分享一段我微薄的话:
“我再也不要喝酒了”
“我再也不要熬夜了”
“我再也不要逞强了”
……
但凡说这类话的人,90%以上都会再次甚至多次犯这个毛病,这恰好印证了一句话:人性本贱。
反观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我要是大张旗地说要做某件事,你大可不必放在心上,除非我真的已经在做了。
这现象让我想起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里的两句话: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于是,也越来越不喜欢听别人说什么,更乐意观察别人都在做啥,都做了些什么。有些话可能别人只是说说,或者恰好需要就被说出来了而已,但听得认真就容易输,很多听起来好听的话往往都不靠谱。
说和做,没有哪个是绝对的重要或不重要,关键是找到自己内在的判断航标,才不至于被轻易左右。
我曾无数次在情绪中就做了很狠的决定,最后留下太多遗憾,在情绪中做决定,当时很爽,感觉自己真牛,真厉害,无所不能,过后才会发现自己当时好傻逼。很多事静一下,多给自己点时间,思考的结果和想法就会不一样。
做人做事该要懂得有留白,慢一点,静一下,就发现很多事都没想的那么糟,也不需要像想的那么去做。
真正要去做某件事的人,等你反应过来,可能早已经做好,已经不再需要宣泄任何情绪。
人生那么长,有些事放开的去看,站在未来的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找准一个好的方向,否则一旦思考,就很容易陷入当下的困境,越陷越深,越想越痛苦,关键还得不到于自己而言的正确的或想要的结果。
文 | 张宗超
爱读书 | 爱写作 | 爱学习 | 爱思考
写人生规划 | 职场 | 自我成长的年青作者
新东方在线首届认证咨询师,擅长国内及出国考试规划
微信 | 1207910681 QQ | 21743147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