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727:
宜阳县董王庄乡赵坡小学教学点
上学期粗浅的把新课标学了一遍,今天读了专家关于新课标的文章,又引起了对语文课标的一些思考。
从课标中吸取营养,壮大自己的教学主张。每个老师实际上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应该主动的从课标中吸取营养,把自己的教学主张变得更科学,更详细,更有效。做得好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要超越课标,要有超越课标的自信和勇气。
对课标中的新观点,要客观对待。改革也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去改。
新课标在考试和测评方面提出的一些新设想,强化过程评价,在应试的大环境下,要逐步实施。既要注意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注意人才培养。比如有关写作输出,有关阅读思维导图,这一类的训练。也要注意满足应试的一些要求,刷题量要够,一些基本的客观题必须往高处练。
基本标准和以前一样没有变。双基的标准没有变。
新课标和前一版课标是衔接的,并非推倒重来,“标准”并没有变。即教材考试和教学基本内容没有变。这是由语言的稳定性所决定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语法,修辞,古诗文积累,在量上都没有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能力训练阶梯也没有变。阅读和古诗文在量上,主要倾向于一些经典作品。双基不变也就是说双基中的最核心的部分也没有变,所以说抓住核心部分的训练,是一个长期有效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在整个义教语文新课标中纲举目张。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有文化传承、文化理解,都应该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应“以一带三”。四个方面是整体性的,有侧重,没必要一项项单列去完成。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思维本身又有着自己的形式特点。新课标提到语文学习中的联想、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能力,特别提出要重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注意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思维的形式好像一个框,必须有具体的思维内容。思维不仅是逻辑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首先是感知觉,认真的进行感知觉的训练,即观察的训练,学生的脑海才能积累起大量思维的材料。感知觉的训练不仅仅是,对于外在的事物,对于语言本身也有一个进行感知的训练过程。比如对于语音的感知,对于字形的感知,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在小学的语言训练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特别是推广规范的普通话和汉字书写。当然感知觉训练的重点部分在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所以小学的作文,观察作文应该占很大一部分。
在观察的过程中,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其形象,而且伴随着联想、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就思维训练而言,写作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从观察训练和视力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写作,才是真正高效的。当然阅读在思维训练中,也承担着示范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自信,对标于以前提到的思想教育,但很明显有质的提升,他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的,而是从整个文化的高度来谈了。知即行,文化即生活,文化的自信,建立完整的价值现,人生观,世界观。不仅要关注每一篇的思想内容,更要从课标的高度关注文化母题,在教学中的落实,注意各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活的,即未来学生生活的基本框架。文化的本质上是学生个人自我意识的建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一生是怎样的?整个世界是怎样的?其中关于个人修身修养的部分较重要,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构建的前提。
有了价值判断,就有了好恶,有了感情,也就有了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首先要从语言训练出发,从语言的形式感知观察出发,从听说读写的训练出发,从思维训练的出发,这是基础,然后伴随着对文化的建构,个人意识的建构,和审美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