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坡遗留的文字中,不难发觉他的归隐梦。其情其景恰似唐朝诗人张志和《漁歌子》的描述: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退隐梦是做个烟波钓徒,东坡有点不一样。
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东坡隐括为《浣溪纱》: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
细雨不须归。
想必苏学士的词,在舞榭歌台大受欢迎,定是广为传唱。又有隐括为《鹧鸪天》: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元真子,何处于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东坡想做的是个闲适的老农,力耕者自有他的儿孙。
蓑衣箬笠作为闲适和退隐的意像,在他的诗《西塞风雨》中,更有另一番意境:
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
仰看云天真蒻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箬笠蓑衣庇𧙗的,已不再是以前的小我。
东坡已经不是小隐,而是大隐于苍穹之下。
试看:苍穹裹云大箬笠;包罗江海巨蓑衣。何等气象!
东坡在《买田求归》中写道:
浮玉老师元公欲为吾买田京口,要与浮玉之田相近者,此意殆不可忘。吾昔有诗云:"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今有田矣不归,无乃食言于神也耶?
还有《菩萨蛮 ·买田阳羡 》佐证他的归隐梦: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不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简译:
买田阳羡,我将在此终老;
从来不是为这里山水秀美。
往来乘一只轻捷小船,
姑且随着四季游山玩水;
有书也懒得触碰,
一边随意吟唱着回家;
乘着筋力尚可,
享受斜风细雨中的诗意,
做个披蓑衣戴箬笠的独钓翁。
译后记:东坡买田阳羡,家喻户晓;
但东坡终究未能归隐阳羡,人生憾事,不过如此!
东坡有不少田园闲逸的词,与阳羡有关联。
那正是他的归隐梦
注:从来不为溪山好,也有版本是:从来只为溪山好;我认为"从来只为溪山好"不是原意。
苏轼家乡在四川峨眉,有山有水;都知道月是故乡明,东坡思乡恋乡,常溢于言表。
醉落魄·离京口作,他如是说: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人生无奈,可见一斑。从来只为溪山好,不是主要原因。
而况苏轼当时有很多朋友邀请他作邻居,且都为山水胜地。如范蜀公(范镇)、柳仲举和佛印等,他都婉言致谢。
在宜兴常州一带也有几位挚友(当年的同科进士),同在太湖之滨,往来便捷也是一个原因,不能只为溪山好,还有人情浓。
再者东坡更愿意,披蓑衣戴箬笠放浪江湖;虽然东坡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词句,那也实属无奈。
为儿孙谋块福地,断不可只为溪山好。作为江南人,常州人,宜兴人可能选择"从来只为溪山好"。我喜欢东坡词,也深爱他对蓑衣箬笠的向往,所以不这么认为。当然,不必求同,况且也不影响对这阕词的欣赏。
不难见,退隐躬耕,逍遥山水,意真情切。却皇命难违,老也不能乞骸骨,终不能如陶元亮挂冠而去。
东坡,伟哉,悲哉,大隐哉!
后记:
蓑衣箬笠,作为雨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老家还广为使用,一般在杂货店购买。箬笠,我老家叫斗笠。蓑衣是蓑衣草加粗麻线编织的,我父亲会自己编。新簑衣看上去很帅,当然,这是农村孩子的眼光。用旧了,茅草尖稍会磨损变短,蓑衣也就变小,小孩子可以穿旧蓑衣,戴顶旧草帽,雨天,在地里帮着做轻巧的农活,因为草帽比斗笠轻,也能挡点雨。随着塑料雨衣的出现,它们开始显得笨拙,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