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空洞,肤浅了太久,在“森林”里迷失方向。
低沉、悲伤、抑郁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似乎从一开始就企图以强势的悲剧气氛刺激观者敏感的神经。随之涌现的还有一种不知所云的虚无荒诞感。
当满眼葱茏的森林片段场景出现之时,可怜的观影者突然对奇怪的作品名有了第一次顿悟。甚至做出了天马行空般的自我解读——一旦闯入封闭、迷茫、阴森的森林地带,想要顺利找到出路只能全凭一己之力。在那样有时寂静地可以听到自己心跳,有时巨响突袭猛烈震动小心脏的诡异环境中,“Norway”怕是可以简化成“Noway”。真正的无路可走,无处追寻生的希望。“生还是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的自我拷问振聋发聩,仿佛对这个问题给予了独特的诠释。
空空如也以我们这样的年纪,对死亡问题不敢妄加评论。庆幸自己的亲人、好友都健在,还未有那样痛彻心扉的感伤。生和死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思想和意识层面。然而这样的思考也已经破费心思了。木月的死让渡边明白了死与生的统一的关系,将生与死的关系从绝对对立之中挣脱出来。“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并非生的对立面”作为大彻大悟的人生真谛铭刻在心, 使他能够以一种达观的心态看待死亡。
但是, 当直子自杀的噩耗传来, 渡边仍然难以承受这一事实尽管他明白直子最终将要选择追随木月的道路。身陷巨大的悲痛中, 他孤身一人, 徒步旅行, 茫无目的穿梭于一个又一个城镇中, 不停地行走在山阴海岸, 依靠折磨自我来减少痛苦。但直子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总是浮现在脑海里, 幻化于海潮中, 让他泪流满面。然而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 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 怎样的真诚, 怎样的坚韧, 怎样的柔情, 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唯一能做到的, 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 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
“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渡边绝望的哭泣声早已被疯狂的海浪咆哮声吞噬的一干二净。理性非但驾驭不了感情,反而为感情所左右。对待生死给人带来的强烈生死的豁达,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完整、透彻体会到的。这大概就是电影艺术与文学融为一体的独特魅力所在。现实中亲人的死亡所带来的悲哀如同杀伤力巨大的病毒一样,能穿透任何豁达所构筑的防火墙,让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终生都处于系统崩溃和瘫痪而无法恢复的情感冲击状态。
死亡是种遗憾,更多时候是种解脱。逝者已矣,生者仍要面对这“惨淡的人生”,守着悲伤和追忆度日如年。在生与死的交界处,理性爱莫能助。
生死之外,都是小事。“孤独”显得尤为突出。“哪里有人会喜欢孤独!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这句台词轻轻从渡边君口中飘出的时候,加上演员本身波澜不惊的面部表情,演技表现真正是极好的!这样的淡漠阐释了“孤独”这一重要的人生话题。与人无害的自私和坦率的冷漠是孤独的,也是对个人真性情的捍卫。与其违背真性情而人浮于事,不如退而坚守孤独。乱交朋友来摆脱孤独只能落得失望。突然想起《酥油》里的一段文字:“最大的孤独,是你的热情掉进周围的寂寞世界。你说什么,你唱什么,你呐喊什么,你即使自寻短见,都是你一个人。大地无动于衷。”这样的孤独,那些朋友帮不了你。在宇宙辽阔的永恒主题面前,个体孤独总是悄无声息又倔强生长着。面朝大海,看着翻滚的巨浪,渡边君被强烈的孤独感充斥,无声的眼泪默默控诉着这可恶的孤独。庆幸有这孤独吧,陪伴他走过虚无、空洞的挣扎期……
向经典致敬向来不分国度,更无时空。
5月14日晚11点27分
no wa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