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年大雪,大观园里的“诗人”们诗兴大发,搞了一个“芦雪广联诗”活动。不出意外,宝玉又是“名落孙山”。
当然,跟我们许多年轻人一样,凡事都是有理由的,以前说是“韵险”了、“整误”了,这次则说是“不会联句”了。不过大嫂子李纨不吃他这一套,罚他去栊翠庵折一枝红梅来。
折梅不是挺简单的嘛,为什么算“罚”呢?
原来,李纨与栊翠庵主人妙玉有点不太对付,李纨说是“厌妙玉为人”。究其因,大概由于她们做人风格不同。妙玉以“槛外人”自许,清高孤傲,事事免于落俗,处处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甚至老祖宗贾母亲临,她也不过是应景招待而已。
而李纨年少守寡,时时处处都必须维护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为人主的形象,事事小心谨慎,恰恰以“俗”为本。
而这又岂是李纨所喜?只是依据素习的教育和环境,视之为理所当然而已。既然自己时时处处事事持之以“礼”,自然就对妙玉的那种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槛外”做派有点感冒了,觉得亲近不了。
于是她把到栊翠庵折梅当成一项惩罚措施,要宝玉去做。
李纨这下是有点判断失误了。宝玉对此“也乐为”。他可不像李纨这样“讨厌”妙玉为人,尽管也不能说“喜欢”她的为人,但至少还是可以亲近的。
这一是因为宝玉向来对女孩儿尊重得很,很有包容精神,不仅仅对林黛玉;二是因为妙玉对宝玉的态度实在是“暖”得很的,比如随贾母游园到栊翠庵那次,妙玉用自己的杯子给宝玉喝茶;宝玉生日,她还给他带字条道贺,待遇着实与众不同。
这一点,李纨是不了解的,但另一个人却了解。那就是林黛玉。
作为一个心心念念都是宝玉的女孩儿来说,别人对宝玉的态度怎样,在她心里也是洞若观火的;妙玉对宝玉的与众不同,黛玉自然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所以李纨听得宝玉真要去折梅,准备“命人好好跟着”时,黛玉忙拦住说:
“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
黛玉为什么说有人跟着去反而折不到梅?
有人说,这是因为李纨与妙玉不对付,李纨派去的人妙玉也就不对付,所以可能不让宝玉折梅了。我认为李纨叫跟着宝玉去的人并不见得就是她自己的丫环,而基本上会是宝玉的身边人。
我们知道,宝玉出门(包括出院子)向来都是婆子、小丫头好几个的,李纨又是大奶奶,可以直接吩咐宝玉的小丫头跟着去。
所以黛玉并不会是怕因为妙玉“厌屋及乌”,不肯让宝玉折梅。
黛玉是怕妙玉见了宝玉以外的人,破坏了“感觉”,从而造成他完不成使命。
这是种“共赏红梅”的感觉。黛玉明白,宝玉独访乞红梅,对妙玉来说会一种意外之喜,虽说宝玉时常自称“须眉浊物”,但恰是这种自贬显示了他与寻常男子的截然不同,他实在是称得上“不俗”。
妙玉身为槛外人,毕竟还是一个妙龄少女,两个品格不俗的少男少女共赏红梅,多美好、多融洽!
而第三人的在场,却会破坏这种感觉。为什么呢?
因为“共赏红梅”固然美好融洽,却是“俗态”。妙玉免不了俗态,正如她免不了清修之下少女的绮思,但是这俗态不能让外人感受到;如果必须要有,那就是一个宝玉吧。
宝玉对女孩儿的那种真诚的欣赏,使她不会有被拉回“槛内”的威胁感。这一点,宝玉比宝钗、黛玉都要安全。
黛玉这一说,李纨也明白了,点头说:“是。”这可不是听黛玉的话,而是说黛玉的说法有道理:李纨毕竟也还是个年轻人。
果不其然,宝玉顺利采了一枝红梅回来了。有意思的是,宝玉说:
“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
“ 不知费了多少精神”,言下之意,妙玉还真不好对付呢。我们可以联想到宝玉生日时,妙玉贺帖上落款“槛外人”三字难倒了宝玉,幸得邢岫烟指导回以“槛内人”才得成功过关。
不知这一回宝玉说了些什么悦妙玉之耳、动妙玉之心的话,恕我实在联想不出来。
但显然妙玉对宝玉到访同赏红梅肯定是开心的,也因为没有什么跟班旁观她显露少女意态而有什么不自在,也就满足了宝玉想折红梅的意图了。
说到这里,尚有一个疑问:黛玉明明知道妙玉对宝玉有意思,为什么没有表现出什么醋意呢?
很简单,因为妙玉与宝玉不可能。毕竟,妙玉是不是真的“槛外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妙玉终究是个比她更没有支撑的“畸零人”。
对以上说法,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讨论!
此处所有图文,均为本人原创,不论深浅,只求用心。望朋友们评、赞、藏、转,不吝支持。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