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孙权劝学。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读书学习的故事。
刚开始,他以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企图逃避读书。孙权便拿自己和汉武帝为例,劝告他,大忙人都有时间读书,更何况吕蒙还没有他俩忙呢。自此,吕蒙发奋读书。
当鲁肃到浔阳,和吕蒙商量国家大事时,见他说得头头是道。鲁肃不禁暗自佩服他渊博的学识,并感慨他已不再是当时的吴下阿蒙。
之所以发生如此明显的转变,原因是读书。读书前,他是吴下阿蒙,有勇无谋;读书后,他是才将吕蒙,智勇双全。不夸张地说,他也因此被赏识重用,得以升官,事业登上新台阶。
这是读书带来的蝴蝶效应,也是读书最直观的好处。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如何读书呢?读什么书?不妨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一书中,寻找答案。
其作者茂木健一郎,是一名脑科学家。《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是他用科学的思维讲述阅读与大脑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的读书方法。简单来说,本书侧重从锻炼大脑的角度,来讲阅读的重要性。
这是一本非常基础的阅读书,适合不知道如何阅读的新手。大体内容可概括为选书方法、阅读方法以及实践方法,都是属于比较实用,简单易上手的。只要在读书过程中,稍稍改变阅读习惯,就能看到明显的进步。
全书共五大章,最后一章是,茂木健一郎推荐的10本经典好书的书评,有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理查德·费曼的《别闹了,费先生》、夏目漱石的《玻璃门内》等等,从中能看到,他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考。
这也是他写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叔本华说,独立思考才是一个真正的灵魂。当人缺乏这种能力时,容易人云亦云,容易见识浅薄,容易格局不高。而读书,恰恰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途径。
门槛低、成本低、性价比高,只要识字的人,都能读书。但同时也要说明的是,读书并非西药,见效快、疗程短;而是中药,见效慢,疗程长,却能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治标又治本。
如辅以写作输出,很好地形成读书输入-写作输出的闭环,对此能力的形成大有裨益。
这样看来,《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的书名,可解释为,读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大脑适合“杂食”
茂木健一郎说,读书越多,看世界的角度越高。这是“杂食”最好的解释。
换言之,我们要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可以使用主题阅读与横向阅读结合的方法。容易形成个人知识体系,让知识更立体化。
以阅读类的主题阅读为例。去年5月,我刚开始读书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技巧,或者说读书习惯可言。所以挑选的第一本书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也是阅读基础书,但侧重点在于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后来又入手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以及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三本书。虽然书的精华内容大同小异,但侧重点都不同,有侧重阅读习惯的,也有侧重实践方法的。
由于每个作者的专业领域不同,他们更擅长从本专业着手去讲阅读方法,从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他们所不熟悉的知识。不过,当你在一本书里,对某个方面有困惑时,可能下一本同类型的书就能完美地解决问题。
这就是主题阅读的好处,让你360°、全方面、无死角地了解每个知识。另外,一般来说,每本书的最后,都有参考书、相关图书推荐,所以书单也就有了。
除了阅读领域,我还看了写作、亲子、心理、人物传记等领域的书。只是这些领域,没有进行主题阅读,就单纯地横向阅读,目的是扩大现有知识的范围,提高眼界。
2019年的读书计划,其实也是“杂食”计划。现有的书单是沟通领域的,《沟通的艺术》有在看,比较慢,因为知识点多,书厚,需要慢慢消化;其他领域的,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
如果你不知道看什么书,我建议从喜欢的领域看起,再一点点延伸到其他领域。当然你也可以像我一样,选择想要学习领域的书,然后做笔记、写书评,把书里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就是书带来的最大价值。
阅读领域中,我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是,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里说到的两种思维导图法和SAMRT法则。前者帮我解决了书评大纲的问题,后者帮我确立了行动目标和实际步骤。
其实,我是把在主题阅读中学到的内容,用到了横向阅读里。或许,这也是“杂食”带来的意外惊喜吧。
二、阅读领域经典书
有两个原因。
其一,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好处是捡现成的来用,轻松不费力。
其二,经典书的价值得到认可。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里说,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书籍,通常在文章表达方面堪称巅峰水准。
我在看的《沟通的艺术》便是如此。它是人际沟通入门教材,出版畅销40年,再版15次。每次再版,都增加新的内容,做到了经典书的与时俱进。
那么,我们该如何给“领域经典书”下定义呢?去年我在上魔云兽老师写作课时,专门问了这个问题。
他给出两点建议,一是参考多方意见,尤其是专家意见;二是搜索相关评价,比如销售网站的评论区。
于是,我用老师说的方法去尝试,的确有用。我一般参考意见比较多的是,阅读类公众号和豆瓣阅读达人。他们清楚每本书的内容、适合阅读的人群,及阅读的难度。这样我们在购书时,不容易盲目,也更准确地买到适合自己的书,避免造成金钱的浪费。
至于评价,我关注比较多的是豆瓣阅读,尤其是只打了1-3颗星的评价。这就好像买衣服时,我会先关注差评,如果差评的内容,是自己能接受的,那就买,反之则不买。
而且,当你看完了书后,再去看那些低分评价,你就能明白原因了。大多数是因为,买到了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拿《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举个例子。上文也说了,这本书就是很基础的阅读入门书。对不知道如何阅读的人来说,实打实有用。但对早有自己阅读习惯的人来说,顶多引起共鸣,其他就没用了。
说完经典书购买原因和怎么买后,最后说怎么看。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从最基础的书看起比较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有更深入的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阅读领域的经典书了。如果阅读理解能力不高的人,读起来会有困难。倘若之前就看了几本基础书,再去看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快,知识点也更容易吸收。
重点是,你能得出一个规律。基础书,其实是经典书的注释本,它常常对经典书里的某个观点,以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详细讲解。当你不了解某个观点,或经典书仅对该观点一笔带过,那么,基础书绝对是你的好帮手。
三、用书指导生活
韩剧《请回答1988》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德善哭着控诉父母,偏心姐姐和弟弟,疏于对她的照顾。德善爸爸在商店门口,向德善道歉,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希望做女儿的她能体谅一下。
我记得当时看到这一幕,哭惨了,太明白德善的感受了。但冷静想想,这从侧面反应出为人父母这堂必修课,很多父母其实并没有上。
有人说,只有经历了,才会有经验。但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经历。倘若没有经历过,就没有经验了吗?我想不是的。
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里说,对于不了解的事,要主动提前了解,这就是读书的“预防针作用”。
通过读书,我们能全面地了解一件事,明白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以更好的心态生活。而不是完全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给自己造成恐慌和焦虑,这就有点自己吓自己了。
当然,未必所有的经验都要从书中来,旅游、电影或其他方式能填补经验的不足也是可以的。但我觉得在重要的事情上,如果没有经验,读书肯定是最佳选择。
尤其是如何为人父母这件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仍然靠感觉和本能去尝试,用父母曾经教育我们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有些方法的确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方法是不好的,这些方法可能就来自父母的父母,代代相传后,于是造成了有问题的原生家庭模式。比如父母的操控欲太强、忽视你、甚至虐待你。
所以,当我们第一次为人父母时,就可以做功课,有意识地进行改变。从自身和伴侣的家庭教育情况出发,看看哪些方法是好的,继续保留;哪些方法是不好的,那就不用;哪些是需要学习的,那就学习;同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学习其他知识。
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蹈原生家庭的覆辙,给孩子一个有爱的家庭。
不过,也要说明的是书并非万能的。更多的时候,书是作为一个参考意见的角色存在。我们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写在最后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是,消遣、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
不论哪种,都不是为了所谓的虚荣心,也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丰富人生,改变思维模式,来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
不知道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人,不妨从《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