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认真”这个词在我心目中都是褒义词。无论学习、工作、生活中,我都秉承着“笨鸟先飞”的理念,力求做一个勤奋认真的人。印象中,师长们对我共有的评价语都有认真这个词,我也一直受益于认真,考上了重点的大学、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获得了一些荣誉等等,除去外在的这些,认真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心理上的满足:无愧于心!
但这几年,我的认知受到了一些冲击,我的认真似乎也带了一些困扰。
比如,写一些心得或记录时,我总觉得要认真记录,要符合规范,最起码主题要明确吧,但似乎布置任务的人也常常不清不楚,含含糊糊,我问来问去就变成了“死板”,有啥好问的?就是应付各种检查而已,管你百度还是乱编,管你前言搭不搭后语,管你是哪年的事,写了就行啦。“痕迹”重于过程,重于收获。
又比如,有一次参加一个学术活动,报名秩序的混乱,流程的随意,让我瞠目结舌,难以置信,这是一场高规格的活动。自己很认真地准备了半个月,到了现场发现有人是当场搜的,想不通所谓的规则有何用?幸而,也有人一样认真,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迫使”组委会不得不较为认真地进行。
再比如,评讲试卷的时候,我发现某个问题,自己不能明白,询问其他人,群里无人回复,但私信不断,我就觉得有些可笑。我询问,是为了解决问题,并不是为了吐槽挑刺,也无任何私心,这有什么不能说的?因为我们老师的疏忽或不认真,让学生形成“认不认真、努不努力,结果都一样”的错觉,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担心的吧!
生活中也经常会因为自己的“认真”让自己尴尬。比如,假期之前,有人约我几号之前去旅游。我认真想了想答应了。之后自己的活动就都避开这个时间段,结果到了时间,对方没有任何消息,我就等呀等,最后实在忍不住问了问,对方已经另有安排了。我才觉悟,别人只是随口一说,我却认真地当了回事。所以现在我就明白了什么叫“下次”“哪天”“以后”,听听就可以了,千万别认真。
有一个家长联系我,希望我能经常和他沟通孩子各方面的情况,言辞恳切,对孩子的忧虑溢于言表。我就很认真地观察孩子、督促孩子。家长问的时候,我就详细地汇报孩子在校的各种情况。我自以为家校关系很和谐,家长、学生、老师三方在共同努力。孩子确实进步也很大。结果文理分科后,这位家长居然和孩子新的班主任说,原来的班主任管得太多了!我以为的认真换来的是“管得太多了!!!”尴不尴尬?!寒不寒心?!怪不得有老教师说,家长都不管后进生,你管他们干啥?
类似于此的事还有很多很多,难道真的是“谁认真谁就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