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没有配图,没有标注,如有不适,还请绕行)
“哥,谢谢你,我走了”
6月20日,一个年仅19岁的姑娘,坐在天台上,在众人的起哄声中,坠楼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本可以不用死,消防员都已就位,再过几分钟也许就能够挽回这场悲剧。然而她却用她的生命,为天台下所有叫好的看客们,完成了一次死亡表演。她死了,而那些开着录像的看客,拍手称快,心满意足。
骂的越多,“爱”的越多?
这种看客式行为古已有之,它更像是一种从远古时期培养起来的恶劣的“文化”。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有“斩首示众”的传统,来自四面八方的“小市民”,茶余饭后,一面看着被斩首的人,一面看着被行刑人的家属。
这种方式原意可能只是一种惩戒,包括在脸上刺字、游街等,用以提示人们切勿作恶。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负面效应,使得观看行刑的人产生一种扭曲的心理,扔鸡蛋、扔烂菜、啐口水、大声辱骂……认为他们可以以这种方式,代替或者是催促司法,对犯了罪的人进行判决。而这种心理,一方面助长了人们对于“不相干”的死亡的冷漠,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更愿意去接近和观看那些“不相干”的死亡。
对于死亡与暴力的“欣赏”似乎是人的一种本性。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这部电影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阮经天饰演的高智商变态杀人狂魔江亚,在“审判”律师时,以正义之师的名义发起网络视频,累积观看和评论数目从而引爆炸弹。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看客都是凶手,用他们所理解的“正义”来实施暴力。
同样,在一个名为《网络时代的看客》的演讲中提到,ISIS组织以网络视频的形式重演“斩首示众”,而许多看客怀揣着与“天台下的看客”同样的,对于死亡的好奇与兴奋,不断的下载、观看甚至转发。就如同我们今天,不停地搜索、观看、转发那个跳楼的现场。
对于生命,你从来没有尊重过
其实这种看客行为之所以存在,除去那些远古的文化因素以及进化过程中的生理因素之外,还有很基本的一点,那就是,并非所有人对于生命都持有同样的敬重。我就曾深刻的感受过这一点。
记得我所“接触”到的自杀行为中,离我距离最近的一个,是我的初中同学。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她,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没能忘。
在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课程老师要求做英文演讲,自选题目,自己做ppt,我当时也不知怎的,就选择了这一个,可能真的是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但当我演讲过后,我看见老师鼓了掌,同时看见某些同学小声的笑。起初我只以为他们是没听懂或者是没在听,可当我一次次把这件事写进文章里,再来看阅读者的反应的时候,当我试着大声地说“She killed herself”而他们仍没有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对于生命,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同等的尊重。尤其是那些与我们并不“相干”的生命。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更愿意充当一个看客,把突然之间的死亡,当做一个故事,甚至是一个表演。
所以,尽管我们不停地发声谴责,这样的人其实仍旧一直存在,鲁迅先生看到的那些围观杀戮的人群,鲁迅先生笔下狂人日记里的吃人的人,鲁迅先生笔下那些吃着人血馒头病入膏肓的人……总有一些人,他们的道德能力根本不足以控制体内原始的兽性。我们改变不了他们,无论骂再多的话,那些麻木、枯死、剥落的社会道德神经,也不会活过来。
所以,无论有多少个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无论有多少档影视节目声讨和警示,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改变他们对于生命的漠视。毕竟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永远没有坏人。否则正义与仁慈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但我并不想因此而称这样的“看客式暴力”是一起群体事件,或者称他为“人性的泯灭”,因为他们并不具有代表性,他们所代表的,并非是全部的人。这世界仍旧是有爱的,只不过在太多对于罪恶的渲染与谴责中,让他们失了声。
批判助长了批判
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其中有一个镜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保罗前往受难区送救济粮,开车返回饭店的路上,途经一个重难区,遍地都是为种族斗争填坑的尸体,血肉模糊,腐烂、恶臭……这种视觉、嗅觉以及心理上的冲击,让保罗呕吐不止,久久未能平息。相信这才是大多数人面对死亡时所有的正当反应。
回归到事件本身也一样,那群“欢呼雀跃”的人群里,明明有一个失声痛哭的妇女,明明有主动打电话报警求助的人,明明有一群失落失望的消防员,这些同样“不相干”的人,难道所表现的就不是人性?
所以,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不只有作恶的人。就像《素媛》里的那些善良的小朋友,还有《卢旺达饭店》里的保罗,甚至是写下狂人日记的鲁迅先生自己,那些失声谴责冷漠看客的作者……我们同样是这事件中的看客,但我们仍怀揣着爱与对于生命的尊重。只不过有些时候,我们往往对于这些有爱的善举“视而不见”,转而不断夸大人性之中的阴暗面,声讨那些冷漠的看客,悲叹这个“无情”的社会,谴责那些给女孩造成伤害,使女孩产生轻生念头的“元凶”。给人心和社会造成比事件本身更严重的冲击。
和平,正义与爱
不只是这件事,当下很多热点事件都会伴随着这样的现象。评论人在台上骂,看评论的人在台下骂,过激的言辞,不入耳的脏话,在这场对于恶行的讨伐中,似乎都变成了正义,变成了维护正义的手段。而当某件事情的负面影响被过度放大,我们的情绪被愤怒引爆的同时,丧失的其实是对人对事的理智与客观,是对于社会与人类发展的信心,是对于和平、正义与爱的信念。它无法使我们学会更爱人,相反,却会增添对于社会的仇恨与怨愤。
所以,我们永远也没有必要,为了声讨罪恶大发雷霆,因为当我们一昧宣扬罪恶的时候,惩治的不是罪恶,而是伤了那些善良的人的心。让他们的善举显得更加微不足道。
但如此,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视而不管,也不是说我们不能进行谴责,毕竟适当的发声有利于对恶行进行控制,使恶行得到制裁。只是别忘了,在谴责的同时问一问自己,我们究竟是哪一种看客。为了不让这个社会被冷漠与无情吞噬,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是继续以“碰瓷老人”为由,对躺在路边的大爷大妈视而不见,而在网上充当键盘侠,还是保持一颗向善的心,用行动告诉自己和身边的人,无论这世界怎样冷酷,你的身边,都还有我。我愿意为你,伸出一只温热的手,让你与我一起相信,人类的未来,永远都有希望。
以暴制暴永远解决不了问题。而在这个世界里,我始终愿做那个“被坑害”的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