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年是公元815年六月,唐宪宗李纯在位的朝廷里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从九品江州司马。
白居易写《琵琶行》时43岁,九江当时是远离长安政治中的偏僻地区,是被朝廷贬官或者是戴罪官员的流放地。流放地的生活与在繁华的长安城中的生活是有天壤之别。白居易因为被贬心情郁闷及不服水土卧病不起。第二年秋天,白居易到湓浦口入长江的河口送别客人。客人登船时听到了江中一艘船上传来了琵琶声,白居易被这琴声所吸引,与客人都不愿意走了,找来了弹奏琵琶的艺人,在秋月从江上升起时分,在船舫中重新摆上了酒席,与客人饮着酒,听着这原本长安教坊才有的熟悉琴声,听着凄凄切切的琴声,和这位年老色衰的艺人诉说的平生往事,触发了白居易心中的千愁万绪。有感而写下这首优美的叙事长诗。
这首诗由浔阳江头送客为事由,但诗的引言及诗中未提及客人的任何线索。这客人会是谁呢?
有的观点说,客人是元稹,元稹去九江,看望白居易后,白居易送别元稹,同为文人骚客的 元稹也对来自长安城的琴声留连忘返,接待来自远方过来的知心好友才会“添酒回灯重开宴”,并且元稹曾赋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但是通州(今四川达州)到九江路途遥远,并且元稹诗中表明,他正在“垂死病中”,第二年从任上从地处偏远的达州前往同样偏远的,千里之处的九江,可能性并不大。如果两位志同道合的老友在九江会面,元白二人的诗作中必定会留下一定的线索,但二人的诗作中均无反映在九江相会的诗作,因此与元稹浔阳江头惜惜送别的可能性非常小。两位被朝廷迁谪的官员跨越万水千山相会九江,也是很忌讳的一件事。
另外一位叫湘灵,与白居易青梅竹马的女子,走进了喜欢白居易诗作的人的视野。会不会是湘灵与白居易在江州相会后依依惜别呢?
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时曾经在途中与湘灵父女相遇,当年湘灵已经四十岁了未婚。白居易写了《逢旧》诗二首
其一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其二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
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湘灵这位女子是白居易跟随父亲白季庚任徐泗观察判官时,在符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居住处的邻居,白居易从十一岁时湘灵四岁,两人常在一起玩耍,等到白居易十九岁时,与十五岁的湘灵开始相恋。白居易写下了一首《邻女》描写湘灵的美丽与嗓音优美。
娉婷十五胜天仙, 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 碧纱窗下绣床前。
可是这对两个无猜的恋人却遭到白母的棒打鸳鸯,有缘却无法终成眷属,后白居易中进士后入朝为客,在三十七岁时娶了同僚的妹妹杨氏。白居易还曾作《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但可以资料上得知,白居易前往九江时,杨氏是一起前往的,因此白居易送的客是湘灵的可能性也是不大的。《琵琶行》上弹琴的艺人多少有点湘灵的影子,白居易看到她是否会想到初恋情人孤苦伶仃的境况而悲伤不已呢?
送客不见客,或许这客就是那让他念念不忘的湘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