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L君的对话

作者: 素秋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5-25 11:36 被阅读0次

    与德国同事L在办公室碰面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半。

    我们站在走廊,我吹风,他抽烟。

    三十楼看下去,刚好见到一个小学校园。正是放学时候,孩子们正陆续离校。

    L说他很对这个学校很感兴趣,经常观察他们。发现每天早上小孩子们都要集结起来做一些类似military(军队)的训练,他觉得那场面十分恐怖。

    我忍不住笑了,给他解释到那是我们的早操和队形练习。每个学校都是那样做的,从小学到高中。

    L一脸不解,“我还是觉得很scary(可怕)。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训练呢?”

    “额,”我一时语塞,“锻炼身体,练习纪律啊。”

    “你以前也是这样吗?”

    “对啊。”

    “你喜欢吗?”

    “额,坦白说,不喜欢。”但我下意思想要维护自己所接受过的教育,“这样做当然也有好处的,比如它让学生们更加听话。”

    “为什么要听话呢?”

    “......”

    “我读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这种顺从式的训练教育削弱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

    “那在德国是怎么样的呢?”

    “Ah,我们就是玩。幼儿园和小学时期都在玩,学校里有成百上千的玩具,我们经常到森林里面去玩,和小伙伴去探索一些新的小生物。”

    “你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这倒说不定,很难判断哪一个更幸福。但我是不会喜欢这种每天立正稍息立正的训练的。”

    我的心情顿时变得非常复杂起来。

    闲聊结束,回归工作。

    晚上七点的时候,L提议到办公室附近的老王拉面馆吃饭。据说他已然把那里当作饭堂。

    问原因。他回答到:速度快,味道好,价格便宜,一碗牛肉拉面加上一罐青岛啤酒,才二十几块人民币。

    此回答莫名地让我想起“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口号,翻译给L听,他哈哈大笑,但我想他并没有懂背后意思,可要谈论历史又过于长篇大论,想想便作罢。

    L点了一份牛肉拉面,不加香菜。我要的是土豆牛肉盖浇面。

    味道非常好。与全国各地清真面馆的质量一致,标准化程度很高。

    我问L是否有尝试过别的种类,比如番茄鸡蛋面或者刀削面。L摇头,试过了,还是牛肉面最好吃。

    昨天暴雨肆虐广州城,路上行人不多,办公室在花城大道附近,办公楼与小区交杂,晚上人流很少。

    我俩坐在户外位置。旁边有一桌客人,两个男生面对面坐着,低头看手机。靠近我的那个似乎在玩王者荣耀游戏。

    店里有三位服务员,一人站着招呼客人,时不时擦擦桌子。另外两位坐着,低头,看视频。

    不久来了一对情侣,坐在我们邻桌。女生在打电话,男生低头玩游戏。

    环视一圈后我问L,“你有没有发现大家似乎都离不开手机的样子?”

    L点头。

    “在德国也是这样吗?”

    “情况当然不像在中国那么普遍,但是年轻人也都很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在中国的餐厅里你会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岁的男人低头玩手机游戏,在德国我们会觉得很奇怪。”

    “奇怪什么?”

    “这似乎不是成熟男人的举动。”

    “有种说法是,telephone makes us don't talk with each other.(手机让我们不再彼此对话了)。你觉得呢?”

    “周末我常会到附近那家临街的星巴克坐一下。经常会看到一对情侣拿着咖啡坐下来,然后就各自对着自己的手机一个下午,期间几乎没有和对方说过话。I feel really sad about it.(我感到很悲哀)。”

    “这种情况似乎不仅仅在情侣身上,也不仅在星巴克。”

    “Ah,当然,事情发生了改变。我们经常对比智能手机发明前后的生活对比,得出大同小异的结论是手机令我们不再彼此对话。可是我读过一篇分析报道,里面有一张图片是90年代初的机场,大家都在读报纸,其实也没有真的与旁边的人在交流。”

    “但总不至于两个人约在一起吃饭,互相看着报纸不搭理对方吧?”

    此说法令L大笑起来。

    “虽然不清楚其他人的情况,但就我本身而言,似乎越来越对别人不感兴趣了。”

    “为什么?”L问。

    “不知道。或许部分原因是,平日里所有关注的信息,都是自己选择的,也就意味着所观看的视频,听的广播,音乐,互相发送信息的人,浏览的网页,全都是以我的关注点出发的。那些我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快被过滤掉了。在看视频的时候,只要遇到感觉不好看的地方,马上选择了快进。对广告的容忍程度越来越低。但是现实生活却不是以我的喜好为中心的,我会遇到不得不排的长队,没有带伞的雨天,以及三观不合的人。所有这些意料之外的情况,我虽然接受了,但心里并不认可。连带的反应就是冷漠。发问与观察的动力越来越弱,以至于常常相对无言。”

    “在德国的一些餐馆里,如果你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的话,会被视为一种冒犯的行为,他们甚至会拿走你的手机。因为他们认为用餐的时候应该专心在眼前的食物与坐在旁边的人。”

    “哈哈,要是在中国,服务员可忙不过来了,每个人都是看着手机进餐,简直收不完。”

    L笑,耸了耸肩。

    我继续说到,“令人生气的其实是,我明明知道问题所在,却还是无法放下手中的手机。”

    “真正的问题在于,你用手机做什么?”

    “浏览资讯,聊天,查看邮件,看视频,写作......智能手机强大的地方在于其实用性很强,功能齐全。但生活的另一面是,需要留白。坐飞机从广州出发,三小时便可以抵达北京。目的确实达到了。但是过程却消失了。你对两个地点之间的山川河流,城市村庄,树木森林,一无所知。人一旦习惯于直线式前进,二十四小时都被填满,他就会变得单调乏味。我想,或许我正在这样一个渐渐变得了无生趣的过程里。”

    L安慰我道,“当你在思考自己是否还有趣的时候就证明你并非一个无聊透顶的人。”

    然后他提起昨天在客户那里认识的一位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的女生,她知道很多德国哲学家的名字,比如尼采,黑格尔,康德。她感慨到,现在的中国人都不读书了,然后赞美德国是一个人均阅读率很高的国家。L摇头,告诉她,其实德国也一样,Nobody reads.(没有人读书)。她一脸不能相信的样子。我因为经常接触德国人,多少有些了解,忍不住笑起来。

    “既然大家不读书,那都干什么呢?”

    “Watch TV.(看电视)。”

    情况似乎的确不比中国好到哪里去。然后我想起从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在德国每个家庭都收藏有一本《道德经》。虽然我知道“每个”当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实数,而是文学意义上的很多。顺便与L求证,他说知道孔子但没有听说过老子,或许他父母读过,他们家有很大的一个书柜,但他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

    我问为什么。他思考了一下说道,“在学校的时候,当然要做大量的阅读。可是工作以后,你会变的很忙,有了空闲时间,你坐下来尝试读一本书,可不到半小时总有人或事情会打断你,然后你就得去处理。等下一次再读的时候,前面的内容已经忘记了,只得从头再来。这样反反复复,很久才能读完一本书,实在令人沮丧。”

    L说的是实话,不过是很谦虚的实话。上次他回欧洲前送了三本书给我,其中一本是德语版的《1984》。后来他回来中国送了一本英文诗集给我。这次见面,我发现他正在读马云的传记以及《The Art of War》(《孙子兵法》)。

    1993年出生的L,是一位年轻人。他说我们经常对一个国家的人有笼统的看法,比如认为法国人很懒,中国人很勤劳,德国人爱阅读。这些放在那个国家具体的人身上往往不相符。他说与其使用某个国家的人这么泛的字眼,倒不如说我所认识的某个来自那个国家的人。就我所认识的L而言,我认为他算是一位阅读者。只有真正的阅读者才会分析自己读得不够多,而那些假装的阅读者常常试图向别人说明自己读得很认真。

    再后来我问他在中国是否有看电视。他说去年十月搬入了公寓,到现在为止他连电视的电源插头都没有插上。

    我问原因。他摇头,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语言不通。但是我说也有国际台,他回答道,或许是不感兴趣,平时工作太忙,每天睡眠时间不到五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看电视。

    大学时候我们有一位加拿大的外教老师,她说在广州三年,她从未打开过电视机。那时候全班哗然,难以置信。现在我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算算时间,我也已经八个月没有打开电视机了。这几年出差住酒店,一次也没有动过放在床头的电视遥控器。

    不看书,那就看电视,不看电视,那就看手机。

    其实手机上也可以做电子阅读,观看电影,它的功能取代了从前单一的渠道。我们都是拥抱科技与新时代的人。

    只是偶尔困惑从心而发,这样做,到底对吗?

    后来我问L谈恋爱的时候都做一些什么,会常常与女朋友出去吃饭看电影吗?他回答道,在德国,情侣们并不会经常外出吃饭。我追问,你们总得吃饭吧?他点头,是啊我们会一起做饭。我顿时哑口无言。他接着说,我们很享受一起决定菜式,一起烹饪的过程,吃完饭以后我们会去森林里散步或者骑车打球什么的。

    做饭,散步,运动,听起来真健康。比起下馆子,看电影,逛商场有趣多了。

    晚饭快结束的时候,我们看见旁边的客人正对着一碗刚上来的牛肉面拍照。L不解,“我经常看到中国朋友在朋友圈上面发食物的照片,似乎要告诉每个人他今天吃了什么在哪里做了什么见了什么人。但是,那些照片都没什么特别的啊。真的会有人对这些感兴趣吗,一碗十五块的拉面?”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许一千个人里面有两个会感兴趣吧。

    他皱着眉头,“seriously(真的吗)?”

    "No. Nobody is interested in it.(不,没有任何人感兴趣)”

    "What's the point of showing it?(那展示的意义何在)?"

    "I have no idea.(我也不知道)”

    或许,我们天性乐于分享,又或许我们都太需要通过别人的目光来印证自身的存在了。

    晚餐结束后,L回办公室加班,我到万菱汇的西西弗书店逛了一圈。

    回来的路上,因为新鞋子硌脚,我便脱了它们,赤脚走回了住处。

    因为没有穿鞋子,我走得很小心翼翼,以免踩到碎玻璃或者石子。出乎意料,路面虽然有些凹凸不平,但几乎没有垃圾或者碎屑。

    但是一路上上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我打着光脚走路。我左手拿着OCE的袋子,右手提着鞋子。迎面走来的人,连正眼看我的都很少。偶尔有人路过也只是随意瞥一眼我的脸。完全无人注意到我的脚下。大部分的人都在看自己的手机,或者带着耳塞,直视前进。

    "Nobody is interested in it."

    其实,我们所在乎的“别人的目光”,真的是少得可怜。我们所投射给别人的目光,同样少得可怜。

    这是L君的不解。

    也是我夜里赤脚在市中心走了两公里后的一点感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L君的对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wa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