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聊催眠,催眠可以用来治疗疼痛,抑郁,焦虑,压力,习惯混乱等,但并非对所有的心理问题和患者都起作用。
催眠治疗决定只能仅有专业训练的健康专家提出,只能被用作治疗。研究催眠应了解更多催眠本身的属性,了解催眠是如何影响感觉,认知,学习,记忆和心理社会学的。

研究者在生理、心理问题的治疗中,也会体会到催眠的价值。人们对催眠通常有两种认识:一种是认为催眠是一种特殊的过程,心理学现象,另一种认为催眠是世俗存在的,是社会学现象。
催眠通过引导或暗示的方法,使人放松情绪,使大脑频率处于禅定,静坐或浅睡眠状态。
因此人在催眠中会有一种由衷的放松,感觉又不是完全的睡眠介于睡眠和觉醒之间犹如聚精会神于某事的状态。
哈佛大学医学院催眠专家弗兰德,弗兰克曾说,催眠术将人们分散的思想聚集起来,它既不是昏迷状态,也不是睡眠状态,而只是一种似沉浸在阅读一本小说,而听不见别人说话的状态。
总之,催眠的意义是帮助来访者在潜意识状态下,处理自己的情结与纠结,从而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
虽然催眠的历史要远远长于精神分析的历史,但催眠的机理与精神分析的机理是相通的,都是试图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处理当事人内心的创伤,发挥其巨大的心理能量。

催眠是一个很专业的事,就只能由专业人士提出和执行。催眠的本质,是帮助人放松,处在放松状态下,让人更好处理内心的纠结与情结。
跟精神分析有共通之处,都是让人在放松舒适的状态下,更好的处理内心的创伤与不适。
我想起来之前上的催眠课,催眠师是怎么引导我进入催眠这个门槛的呢?他从特别小的故事开始,讲一个婴儿的状态,讲生活中都会出现的场景。
按生命发展的顺序,从婴儿,儿童,少年,青年,当我看到抚养者,社会,他人是怎么对一个人施加影响,让他成为现在这样的。
总结出一个道理,教育的本质就是催眠,人生处处是催眠。教我学习一种说话方式,叫做站在人性的角度说话,这是最好的声音。
生活中我有着这样的实践,站在人性的角度说话,表现出更多的支持认可。听对方说话,揣摩他的需求感受,他希望他的需要是什么,我该怎么支持他。
当我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理解和支持对方。而且我们的关系更亲近,更有了更多的连接。肉眼可见的和周围的人关系在越来越好。

每个人都是被父母催眠长大的,自己长成这样的很少。催眠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我们日用而不知。
催眠本身不是控制,而是影响。本质上催眠没有办法控制一个人,像电影里演的控制一个人进入某种状态,这是一种概率,这是一种可能。
人没有办法控制另外一个人,除非对方愿意配合。催眠本质上是一种影响。目的是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觉得影响的关键是,对方是否愿意接受你的影响。如果愿意接受,那这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如果不愿意接受,就很复杂很难。
虽然这样,不至于让成功的可能性约等于0。但也会大大降低催眠的效果,所以最好还是对方配合。
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网友评论